空闲时,我常常到文化市场买书。每次走进店内,卖书人总要热情地问我想要什么书,我往往会脱口而出“不知道”。他们大都会愣怔一下,接着也就笑了。我不知道他们的笑中是否含有嘲笑的意思——这个人太糊涂了,竟连要买什么书都不知道。但这种略显尴尬的回答,却让我渐渐悟出了一种买书的方式,即“淘书”;认识了一群人,即“淘书人”。
我之所以称之为“淘”而不是“买”,是因为“买”对它而言并不太准确。“买”往往是事先就确定了购买的对象,可以直奔要买的物品而去;“淘”虽有买的欲望,所买之物却是偶然所得,在此之前它不清楚要买哪一件具体的东西。故淘书者有些像那些爱逛商店的女人,她们逛之前往往并没有什么事先确定的具体目标,只是逛一下,有可买的便买,无中意的也不沮丧,其间的快乐便是“逛”本身。他们也有些像淘金人,淘尽了千沙万土,始得到一点儿沉甸甸、光闪闪的金子。
和大多的买书相比,淘书人要更成熟和自在得多。他们是书海里的“老油子”, 几年或者几十年地出入书店,自己要买或想买的书都已买得差不多了,且在老伴的眼里和嘴里早已是书满为患——书橱中横放竖堆地乱得慌。所以他们买书就格外谨慎,不像初始购书时那样跟风,人家恶炒什么或名家推荐什么,就急急忙忙地跑去买来。他们早已炼就了一双法眼,什么“宝贝”、“乌鸦”之类的恶俗的东西,一眼便可看透它们狐媚的嘴脸,知道它们的热闹不过三五天。
他们是书店里的常客,更是书摊和书市上的闲人。
我有一位嗜书如命的朋友,他就常常出没于一排排摆在地上的旧书前,以致和大半个城中的书摊老板们成了见面就要寒暄几句的朋友——“最近又有什么新书了吗?”“你看看,老是这几本书,你怎么能这样做生意,一定要有新货!”说着,他就会停下来,眼睛像探雷器一样,小心翼翼地滑过每一本书,决不会留下任何一个死角。突然,他的眼睛亮了一下,急忙蹲下来,捡起一本,用手轻轻掸去上面的灰尘,仔细观察着版本,鉴别着真假。若是中意了,他便问价,交钱,很少和他们讨价还价,因为在他看来,书摊上的书已经是够便宜的了。买下书,他把它放在包里,背在身上或挂在车把上,但从不放在前面的车筐里——怕把它给颠坏了。回家的路上,一天中,一个星期内,他的心都成了一个蜜罐子,里面一再回响着一种愉悦的声音:嘿嘿,真是又好又便宜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淘书人是最爱结群的一种人。因为他们彼此间要交流淘书心得,炫耀淘书的成果,交换淘书的信息。他们有些像收藏者,虽是同行,却不是冤家,他们是真正的有“书”同享者,一旦发现了哪个书店打折,哪个书摊进新货了,都会在自己大有斩获后奔走相告。他们从不怕别人抢了先,所谓“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反正慢慢地淘换呗——说不定哪一天,他们又会在某个书摊上和某一本与他擦肩而过的好书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