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舒晋瑜)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总结了2011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既是对上一阶段非遗保护的及时记录,也为下一阶段的非遗保护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建议。
《报告》称,2011年,我国非遗保护的最大亮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的颁布实施。《非遗法》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也是文化立法领域继《文物保护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律。《报告》指出:2011年我国非遗保护取得的第二项成绩,是从制度层面为实现从“重申报”向“更重保护”的转化提供保障。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是2011年第三个亮点。数字化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保护方式,它伴随着数字摄影、三维图像信息处理、虚拟现实等图像图形处理技术及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强调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全面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采集、管理、传播、服务等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不仅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相对真实、完整的记录,并且在存储、后期加工和传播上也更为便捷。经过多年的尝试和积累,2011年我国有多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项目取得初步成果,其中最突出的是文化部主持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项目”通过验收。
《报告》还指出了2011年我国非遗保护存在的三大问题。第一,“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作为不大,效果不明显;第三,非遗保护不均衡的现象非但没有得到缓解,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