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1月02日 星期三

    文学生态恶化 著作权不明晰 市场拓展人才欠缺

    传统文学期刊抢占电子阅读市场面临三大难题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1月02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2012年的第六期《收获》发表贾平凹新作《带灯》之后,很快,龙源期刊网上只需花费6元便可阅读整本期刊。如果你是读者,会花15元去报刊亭购买一本《收获》,在淡淡的墨香中品味引人的故事呢?还是愿意打开电脑,轻点鼠标在屏幕上浏览同样的情节?无论哪一种答案,都不能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电子阅读市场的拓展,将是所有纸质出版物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近年来尤显生存窘境的文学期刊。

        《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说,著作权不明晰,文化生态环境不净化,中国的数字出版和电子阅读无从发展。他的说法代表了很多文学期刊的顾虑。即便归属于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常务副主编陈东捷也依然忧心忡忡。据悉,集团在北京设立了数字出版平台,《十月》在此平台上有独立空间可以操作,但是目前仍没有开始付费阅读。“版权操作难度不小。”陈东捷说,相对来说图书版权较好操作,一般与出版社签署合同时在电子版权归署上比较明确,但是刊物面对的不是一个作者,如果以电子刊整体方式操作,电子阅读的版权报酬界定将面临一定困难。

        “我们很关注数字出版,但是也很谨慎,数字出版的著作权不明晰,没有办法为纸质媒体和作家争取应得的权益。”程永新说,此前他们与国内一家期刊网签订五年合同,规定刊物出版后全文刊载于网络,期刊网年支付一两万元稿酬,这种合作带来的利是明显的,即客观上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无法确认作品在网络的点击率,且这些稿酬的支付远远抵不上《收获》为作家支付的稿酬标准。

        问题接踵而来。一是作家觉得对刊物的授权仅限于纸质媒体,电子版应是另外的交易;二是很多兄弟刊物不打招呼,随意选载,使作家和原刊的权益受损;三是来自发行部门的调查显示,电子阅读的开发对纸质刊物的发行造成一定损失。

        阅读方式改变,合理的表现应该是刺激作品流通。实际情况是,纸质媒体受到影响,效益却没能充分体现。

        即便著作权的问题得以解决,尚有文学刊物所面临的问题和文化生态的环境改善之间密切的关联。程永新认为,一是文学边缘化的事实,使文学刊物早已失去20世纪80年代呼风唤雨的号召力。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文学、对读者、对图书市场都带来一个刺激,但是文学边缘化并不会因此而有任何改观。

        关注名家,善待新人,向来是有胆识的刊物所秉持的原则。开发数字平台的同时,一向注重发现年轻作者的《人民文学》近几年在针对年轻人,包括网络知名作者的倾斜尤其明显,比如近年举办的“娇子·未来大家” TOP20活动就是针对年轻作者的评选。2013年,《人民文学》还将推出面向30岁以下的作者评选“人民文学之星”,颁发“人民文学新人奖”,这些举措将为促进年轻作家和年轻读者对《人民文学》的关注起到积极的作用,更将为下一步的电子阅读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巴金编辑思想的核心就是出作品出人,这是《收获》永远也不会改变的。但在新媒体时代,《收获》也需要在电子阅读和经营方面跟上时代的变化发展。” 程永新说,《收获》刊登了年轻作家七堇年的小说,她的粉丝们纷纷询问哪里有电子版可以阅读。这其实也是《收获》一向推崇的,即“时刻保持敏锐,时刻注重观念更新,时刻奉献文学的顶尖之作”。

        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传统文学期刊面临的生存问题或许越来越多,但正如施战军所言,刊物最终还是要“以作品说话”。网上阅读可能会与纸面阅读分庭抗礼,并慢慢显示强势,纸质阅读却不会消失,文学期刊依然是作品发表和读者阅读的重要平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