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说文谈史”忆当年

    高为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28日   14 版)

        1997年我正式调入百花文艺出版社不久,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杨天石先生。当时杨先生60岁左右,身材挺拔,显露出南方人的精明睿智,依稀可见当年英姿。聊天中得知,他在政协办的《团结报》上有一个“说文谈史”专栏,发表的是古今文史的轶闻趣事。我所在的单位以出版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为主,随笔也在出版范围之内。我建议他把专栏文章结集出版,搞一个丛书,名字就叫“说文谈史”。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杨天石是著名学者,多年在海外查阅摘抄复印罕见的中、英、日文档案,根据第一手资料著有《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5卷》(主编、主撰)、《寻求历史的谜底——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人物》、《黄遵宪》、《朱熹》等,是杂志《百年潮》主编、《炎黄春秋》编委。我同他建立了杂志交换关系,给他寄我社出版的《小说月报》、《散文》,他寄我他主编的《百年潮》。杨先生后来又出版了《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等,名气越来越大。

        杨先生不仅帮我组织了“说文谈史丛书”,后来又把“钱玄同日记整理校注本”推荐给我社,因东北一家出版社承诺出更高的整理校注费,打算用那套书获奖,我们社领导就习惯性地放弃了。在《百年潮》上,我读到了青石的连载文章《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十分喜欢,就问杨先生是否可以联系作者结集出书。他告诉我,青石就是《百年潮》的编委杨奎松,同名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已以很高稿酬预定下。我请杨先生为“说文谈史丛书”推荐几位学者型作家,于是他推荐了王春瑜。

        王春瑜是明史专家,又是杂文家,其《万岁考》、《株连九族考》等文对思想解放、反思“文革”有很大推动作用。他以金生叹为笔名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开专栏,上至院士、下至文坛混混,只要他们违背常识,就一律痛扁,毫不留情。出版专著《明清史散论》、《明朝酒文化》,杂文、随笔集《“土地庙”随笔》、《老牛堂札记》等20余种,还主编《明史论丛》等丛书,其中《中国反贪史》获得了中国图书奖。他热心提携后进,我的两部随笔集就是他帮助出版的,这是后话。当时我找到了王春瑜,他不仅马上答应了约稿,并很快交来了《漂泊古今天地间》书稿,还推荐了台湾史学家苏同炳(庄练)。

        我那时还没有使用电脑,更别提利用网络。与诸位先生的联系主要靠长途电话。苏先生也很快交来书稿,就是文史随笔集《长河拾贝》。他是谦谦君子,非常客气,我们合作之后,每年春节都给我寄明信片,我也会打越海电话给他拜年。后来,他还在我们社出版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等著作。即使国内其他出版社也关注他,他也先征求我的意见,如果我社不想出版或续约了,他才把自己的著作交其他社出版。

        我把约稿情况告诉了杨天石先生,他有些感到意外,说,还能约台湾作家吗?他不但编辑了自己的随笔集《横生斜长集》(因为杨天石是北大中文系毕业,却以史学研究为职业,所以取了这样的书名),而且还替我约请了由台湾到美国的史学家汪荣祖。汪有一部《学林漫步》,也是专栏文章结集,1983年在台湾出版。1998年3月9日,杨先生给我的信中说:“高为同志:汪荣祖教授的目录已寄到,今转呈,请酌。”下面还附上了汪教授在台北的地址。《学林漫步》虽是旧书新做,但当时是首次在大陆出版(1998年)。2005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增订版,补充了27篇文章,可见这部书不过时的价值。我感到高兴的是,苏教社的增订版保留了汪荣祖先生为百花文艺出版社版写的序言,体现了他的严谨学风和不忘旧事的性情。

        随着《史家陈寅恪传》、《史传通说》(钱锺书作序)、《蒋介石评传》(与李敖合著)、《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等著作在大陆的出版,汪荣祖也被越来越多大陆读者所认识。他还有一事值得一说,上世纪80年代,国内“三大演讲家”之一去美国给留学生做思想工作,在场的汪先生忍不住站起来驳斥所谓的“娘打孩子,孩子不应记恨”理论,当时轰动一时,也让人们对作为正直学者的他刮目相看。

        虽然我还约请了其他学者,但按时交稿的只有谢泳,而且他还信守自己的承诺:已经收入其他集子的文章,不再收入本书,这就是《教授当年》,谢泳的第三部杂感集。12年后,2010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修订版,共撤下了19篇文章,其他18篇全是“议论篇”中的,增加了15篇,其中9篇是“研究篇”中的新作。在《再版后记》中,谢泳也提到了百花社的老版本,当然也提到了作为责编的我。当我收到谢泳寄来的签名编号毛边本时很感慨:他是位念旧的人,我们认为市场饱和、弃之如敝屣的东西,别人却捡起来当宝贝。

        “说文谈史丛书”(第一辑)出版于1998年10月,包括苏同炳《长河拾贝》、杨天石《横生斜长集》、王春瑜《漂泊古今天地间》、汪荣祖《学林漫步》、谢泳《教授当年》。五位学者中,苏同炳出生于1925年,当时已经有20多部著作问世,其他三位学者也都是60岁左右,谢泳则名气最小,著作最少。但其他四位著作只印了两次,唯独谢泳的《教授当年》印刷了三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