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下大学中文学刊的发展之道

    ——“大学中文学刊与大学当代文化使命”研讨会综述

    张广海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28日   12 版)

        随着近年来学术评价体系的日益标准化和体制化,中文学术刊物的发展开始面临不断增强的外部力量的规约,如何应对新的标准和要求,促成刊物与学术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另外,以中文院系为单位的中文学刊近年纷纷创办,但由于诸多条件制约,一时也步履维艰。

        有感于这种形势,浙江大学中文系2012年11月10日在杭州举办了“大学中文学刊与大学当代文化使命”的学术研讨会。来自两岸四地高校中文系或文学院中文学刊和内地多家中文著名刊物的主编,以及相关中文学科专家共40余位与会,就当今学术评价体制与中文学刊、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的文化使命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集中讨论的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下中文学术期刊的共同困境

        目前中国大学的中文学科普遍创办了自己的院系学刊,浙江大学中文系《中文学术前沿》至今已历时两年出版了五辑。与兄弟院校及其他非高校系统的学刊交流切磋经验,共同思考中文学科的未来发展,是举办会议之初衷。

        会议由浙江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汪维辉教授主持。研讨会伊始,浙大中文系主任、《中文学术前沿》主编吴秀明介绍了浙大中文学刊的发展情况及面临的困境,并以此为引子,提出了如何发展中文学术刊物和如何回归学术本身的问题。《学术月刊》主编田卫平等与会专家,结合自己丰富的办刊经验提出了诸多具体建议,更在刊物及学术评价体制等宏观方面,展开深入反思。讨论最热烈的,莫过于在当今的学术评价体制下,中文学刊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吴秀明指出,现在学者多忙于跑课题,评价机制也更看重课题和过程,积重难返。而新兴的中文学刊,处境尤其艰难,组到好稿十分不易。《文学遗产》主编刘跃进指出,目前的刊物等级分类体制对各刊物造成了重大影响,在分类的背后,有许多利益因素的介入。他质问:人文学科具有丰富多样性,日益制度化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是否抹杀了人文学科的独特性?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主编谢天振指出,对刊物和学术的评估体系是一把双刃剑,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如果唯CSSCI刊物(“C刊”)是瞻,则必然毒化我们的学术空气,年轻学者更容易被毒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吴义勤则重点提出了C刊的转引率作假问题,并指出甚至有人专门印制核心期刊的假刊。这些无疑都是刊物评价体系的副作用。《明清小说研究》常务副主编徐永斌对当下学术考核机制的畸形化提出批评,同样指出转引率作假等严峻问题。《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董之林认为,现在的学术评价体制驱使许多学者为了职称而写作论文,而不是从问题出发,对方法的兴趣常常超过对解决问题的兴趣。《文学评论》一直处在焦虑状态,因为虽然来稿很多,但好稿依然缺乏。华东师范大学《文艺理论研究》主编谭帆、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等多位著名主编均有此叹。这或许说明了,不管什么级别的刊物,其繁荣与否在根本上都取决于学术共同体是否繁荣,而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并未能为此作出明显贡献。

        (二)大学中文学刊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

        对于以中文一级学科为基础创办的大学中文学刊,其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问题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一个重点。吴秀明认为,院系中文学刊更应该在整合中文学科群方面表现其独特个性,尝试把科研和中文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浙江大学学报》副主编楼含松指出,中文学刊不同于同人刊物,它有单位角色在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副主编杨洪承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最初他们要求少用本单位的稿子,但发现好稿都外流了,于是又要求本学科优势专业支持学报发展,学报给学院的优势二级学科开辟专栏,取得很好效果。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主编杨亦鸣也指出,中文学刊的创办,其意义一是为了单位水平的提高,二是为了推进整个学科的发展。

        新近创办的中文学刊多非C刊,这使得稿源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相关负责人均反复强调了稿源的缺乏问题。但他们也在探索并寻求到了若干解决之道。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主编胡星亮指出,方法一是征集大块头文章,二是到退休教授中组稿,三是拉创作力旺盛的副教授的“余稿”,四是征集博士生稿件。华东师范大学《现代中文学刊》主编陈子善的方法,一是征集境外稿件;二是征集青年学者的稿件,正好借此推出新人。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研究》主编李伟昉亦指出,求得稿源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扩大在青年学者和博士生中的影响,从中寻求优质稿件。

        但不处于C刊系统之内,也给中文学刊的发展带来了若干便利。胡星亮指出,一是可以做一些尖锐和纯粹的学术研究,二是可以组织专题探讨某一专业问题,三是可以发表长文从事深入研究。陈子善也指出,可以给刊物设置自由灵活的栏目。但C刊评价体系的存在,还是给刊物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武汉大学《长江学术》主编赵世举感叹道,办中文学刊需要面对很严重的非学术的影响问题,现实的目标是挤进C刊,按其规则办刊,但这样难以保持学术质量。华中科技大学《语言研究》主编黄树先感叹:做梦都想办一个不受任何标准影响的刊物。他也指出,非C刊也有其优势,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倡导学术风格、流派和个性。

        吉林大学《华夏文化论坛》副主编徐正考则对中文学刊提高发行量提出诸多建议,指出,中文学刊的综合性定位可能导致读者的阅读和订阅欲望降低,应该尝试改革。

        (三)中文学术期刊与中文学科如何良性互动?

        如何办好中文学术期刊,是与会专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办刊物,必须有尊严,是与会专家的共识。刘跃进特别强调了在国际化大潮中,须有个性特色和本土坚守。复旦大学《语言研究集刊》编委戴耀晶指出,刊物要对作者谦卑。董之林强调,好稿子和作者永远是刊物的上帝。聂珍钊提出,刊物对投稿的人要宽容友好,不能简单粗暴。另外,众多刊物均表示,正在努力提供给作者一定或更高的稿费。湖南师范大学《古汉语研究》编辑部郑贤章教授还介绍,该刊坚持退稿回复制度,并尽量附上退稿意见。

        推出好的年轻学者,不仅是非C刊设定的目标,其他权威期刊对此也有强烈意识。此举自然是为了学术薪传。《中国语文》副研究员王冬梅说,发现有闪光点但还不太成熟的青年学者的稿子更重要,拉他们一把,特别有利于年轻人成长,也有利于拉近他们和刊物的心理距离。

        刊物质量的提升同时依赖审稿规范的完善。台湾大学《台大中文学报》编委张蓓蓓、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冯胜利、澳门大学《南国人文学刊》编委龚刚,都重点介绍了境外刊物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及其必要性,同时也深入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尚在追求匿名评审严格落实的内地刊物,颇多启迪。刘跃进详细介绍了该刊在审稿制度上所做的不断探索,其结果是不断推进了审稿过程的客观性。吴义勤介绍了该刊在匿名审稿制度上的经验教训,并重点强调了刊物对匿名评审制度也可能产生“误杀忠良”的一面所做的改革。《中文学术前沿》副主编吴笛、胡可先、黄笑山教授则指出,匿名审稿制度固然是大势所趋,但财力维艰的中文学刊能真正落实这一制度尚需时日。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编辑任增霞也对该刊的编辑经验做了细致介绍。

        (四)如何协调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

        中文学科及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都越来越依赖日益国际化的大环境,目前的学术评价制度也日益强调国际化的必要。然而本土色彩最浓厚的中文学科和中文学术期刊,是否也应该勇做国际化潮流中的弄潮儿?该如何应对国际化的大势、协调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是会议的重要议题。

        吴秀明特别强调了地方性和国际化的关系问题。他指出,目前我们与西方对话还很薄弱,主要限定在少数海外汉学家。他们很难代表西方的学术主流。当然,能否真正国际化,关键还是我们自身能否提供原创性的东西;而每个中文系都有其绝活。张蓓蓓则描述了台湾学界在国际化追求中对西方学术的盲目崇拜,揭示出中文学科普遍的困境。刘跃进提问:国际化的标准在哪里?谭帆讲述了该刊的国际化经验,并指出,国际化的成功固然得益于文艺理论的学科特性,同时源于契合了体制需求。龚刚则强调,中文学科研究的使命在于“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如今都在讲国际化,学校要求用英文发表论文,但我们应该牢记:汉语是中国文化研究的母语,有些国际化实无必要。他提问:在中文学科研究上,是否要让世界走向中国?

        聂珍钊则以该刊进入A&HCI系统后的经验指出,国际化对刊物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影响有重要作用。现在国内有观点认为,只有民族化的才是国际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点要颠倒过来,只有国际化的才是民族化的,国际化是大趋势,只有顺应才能获得发展。谢天振以实例指出,体制为了国际化花费了大量钱财,但其中存在许多资源浪费,效果并不见佳。冯胜利则以海外经验,重点讲述了国际化匿名评价体制对于刊物论文评审、职称晋升评审的积极意义。

        与会专家还热烈探讨了联合起来以应对目前学术评价体制弊端的可能性,并决定继续加强交流和合作,为我们身处其中的学术共同体的良性发展作出贡献。学者的忧思意识并未随着会议的结束而消散,他们普遍表示,虽然尚无很好的方法来扭转目前学术评价制度的发展趋势。但我们也不该过分悲观,毕竟,已经有这么多学者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决定尽可能地着手改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