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小巷文学”?鸳鸯蝴蝶派?

    专家热议苏州文学“向何处去”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28日   01 版)

        本报讯 (记者 舒晋瑜)非主流作家是否就一定被中国文学史忽略?不严肃是否就可以定位为“不正经”?11月17日在苏州召开的“苏州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会议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俊的一番话,令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范培松如坐针毡。

        吴俊说:“近代的苏州文学留在文学史上的就是鸳鸯蝴蝶派。对于现代和近代的苏州文学,无论传统的士大夫还是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作品没有家国天下的情怀,远离社会,不是严肃的、主流的文学作品。当我们回过头去看,他们所描写的所谓的市民文化,其实孕育着真正的文学性。如果苏州作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成立,那么苏州文学要继续走‘不正经’的路子……”

        范培松无法认同吴俊的说法。“再怎么加引号,苏州文学也不能用‘不正经’形容。”范培松认为,苏州文学命名为“阴柔美”可能更为准确。正如莫言的红高粱情结,史铁生的地坛情结,刘亮程的村庄情结,苏州作家的写作离不开姑苏情结,其标志性元素就是小桥流水。苏州文学的姑苏文脉可以追溯到清朝,沈复的《浮生六记》是姑苏情结的典型代表,今天的苏州作家不仅仅具有车前子所提出的“斜姿散文”的姿态,更应该具备人文关怀。

        “吴俊所说的‘不正经’不是对苏州文学的道德判断。”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认为,吴俊强调的是非主流的取向以及苏州文化固有的特征。新时期以来,由于陆文夫、范小青、苏童、叶兆言等作家的突出成就,苏州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在国内具备作家群的气象。怎么看待苏州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或者如何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框架中看待苏州作家,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现象或者问题。当年用“小巷文学”讨论陆文夫和苏州文学,自有其道理,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小巷文学”已经不能概括苏州文学创作的实际。

        苏州文学对当代文坛有怎样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认为,苏州文学提供的审美经验值得讨论。一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苏州作家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哪怕是战争年代或政治斗争残酷的年代,陆文夫、范小青、苏童等作家的作品呈现了奇特的审美格调,注重情趣性的表达,在几代的苏州作家身上都有表现;二是苏州作家非对抗性的现实描写。苏州作家是柔性的现实批判和反思,更多地通过文化的方式转化和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时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不满足,但苏州文学提供了更文学化的另一种模式:在表现现实的时候,不被现实的沉重压垮。

        实际上,吴俊的“不正经”之说,正是认同苏州文学非主流的表达。他举例说,陆文夫、汪曾祺的作品俗到生活的细部和根部,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反而成为大雅之作,体现了真正的人性,并得以在文学史上凸显。从近代以来到当代,从鸳鸯蝴蝶派和陆文夫的个案看,苏州这样一个文化城市有自己的定力和独特的价值,我们应该从中有所借鉴,假设苏州作家都写主流作品,多数反而会被淹没。苏州的整个文化比较内敛,而非浓妆艳抹。在大制作的时代,这样的气质不容易被发现并得到鼓励,大家关注的都是张牙舞爪的现象。中国文学的现状和价值观以及社会文化的氛围,对苏州的文脉其实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苏州作家应该有像苏州城市一样的定力,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位置,同时也需要批评家的帮助。

        “每个地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表征、文化标识,每一个作家的作品中也会或多或少的带有本地水土人文的烙印,形成神韵相近却又风貌各异的地域文学。地域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没有地域文化的滋养,很难成就优秀的文学作品。”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表示,苏州文学的特质有着非比寻常的鲜明的“苏州韵味”,这是两千多来积淀形成的,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作为一种思想和思维的方式,已经深深地植根于苏州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庞大版图上,苏州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苏州的地域文化如同一片强大的磁场,吸引和凝聚了众多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苏州作家群的人数之多,实力之厚,作品质量之高,这在其他的城市中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