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批评家何为?

    黄桂元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14日   03 版)

        诗人何为?作家何为?这样的声音在当下中国文学界已不新鲜,却很少听到有关“批评家何为”的拷问。或许在世俗眼里,搞文学批评不存在太高门槛,那些缺乏原创能力,但只要出身科班,笔墨尚可,且懂世故的人就可以充数,似乎混迹于批评家队伍很容易。别林斯基却不这么认为,“批评家的才能是稀有的,他的道路是滑脚的,危险的”,这意味着批评家应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深刻的怀疑精神和无畏的直言品格这样一些素质,而别林斯基本人正是一位跋涉险途的践行者。而这些素质,在陈歆耕最近出版的文化随笔集《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

        这部集子辑有一百三十余篇随笔,多为直抵现场、置身前沿的即时反应文字,信息量大,针对性强,辐射面广,应属于开卷有益一类,读罢,使我心目中的批评家标准又增加了难度。他不按批评界“常规”出牌,从不瞻前顾后,拒绝左右逢源,清醒,犀利,及物,高效,即使成众矢之的,也不会退缩。他写《批评家,你为何不“骂人”》,并非真的希望批评家口吐脏字骂大街,而是不满他们“就宏观问题论述时,往往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表现出超常的深刻的洞察力,而涉及对具体人具体作品的评价时,则是‘你好,他好,大家都好’”。《保持对“官员文学”的警惕》《温柔的上海批评家》等议题,出手迅疾,剑指靶心,镜像般映射出了某些文坛病状,一些批评同行未必没有同感,也只有陈歆耕在无所顾忌地力陈己见,诉诸笔端,使一件件“皇帝的新衣”纷纷脱落,在今日的批评生态环境,如此发声竟有如空谷足音。

        陈歆耕集军人本色、学者视野、报人嗅觉、批评家胆识于一身,甫入文学批评领域,即“吹皱一池春水”。他对批评界僵腐陈旧的表面堆积物果断清理,探寻真相,不认为“存在就是合理”,其心态阳光,敢为人先,短兵相接,搅乱了批评家多年形成的心理城府和写作套路。正如王彬彬所言,“在阻遏文坛邪气方面,歆耕兄常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陈歆耕文思之活跃,目光之敏锐,行文之无忌,令人钦佩,也使人不适,而他却一意孤行,义无反顾,并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另一些随笔,如《“从天而降”的散文大奖》等,可以触摸到批评家的良知的同时,读来张驰有度,意趣盎然,比起书中的某些“急就章”痕迹较浓的文章更有余味,称得上是言近旨远、含英咀华的精致随笔。

        作家往往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为被公众聚焦的对象,被竞相鉴赏的宝典,真正的批评家却不愿成为附庸和工具,希望坚持独立判断意识和自由言说精神,但中国的批评家情形比较特殊,他们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信奉“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一类约定成俗的“人情哲学”,心思大多用于处理和平衡各种人际关系,陈歆耕引用李泽厚的观点,“中国哲学是‘生存的智慧’,西方哲学是‘思辨的智慧’”,可谓一针见血。很难想象,俄国的比林斯基、法国的圣伯夫、美国的桑塔格在从事批评活动的时候,还要留意、顾忌方方面面的脸色和感受。

        作为《文学报》掌门人,陈歆耕办报、审题、组稿,为“捍卫”批评家“说话的权利”,他顾及的不是个人得失,而忧思中国批评家路在何方。针对批评界的种种怪状,他采取了“矫枉必须过正”的策略,删繁就简,举重若轻,只对“问题”开火,开创了一种批评新风。蒂博代在《六说文学批评》中,提到法国批评家法盖把批评家归纳为“寻美”与“求疵”两类:所谓“寻美”,是由“感到需要被人欣赏的作家发明的”,意在引导读者明白自己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所谓“求疵”,是批评家自身的创造性行为,意在“不是教育公众,而是试图教育作者”。《新批评》亮起的就是“求疵”的旗帜。

        陈歆耕的“逆势而进”,使我想起前苏联的一位叫特瓦尔多夫斯基的著名诗人,其更著名的身份是《新世界》主编,良知使他拒绝把刊物办成粉饰生活的工具,比如索尔仁尼琴的重要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爱伦堡的三卷本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都是特瓦尔多夫斯基力排众议、承受高压、利用夹缝冒着风险发表出来的,其命运结局可想而知,但前苏联文学史会记住他的名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在有限的人生能够做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是幸福的,冒些风险也是值得的,至于做成或做不成,那就全凭造化了,而具体到《新批评》,我很希望业内少一些看客,而多一些真诚的理解和包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