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07日 星期三

    《婚姻》与《遗产》

    ——威尔斯和韦斯特的纠葛

    余凤高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07日   20 版)
    韦斯特和安德鲁斯
    安东尼小说《遗产》英文书影

        1911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做过教师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已经以他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星际战争》和喜剧小说《托诺—邦盖》、《波里先生的历史》,以及其他一些作品为人所知。让他想不到的是他的另一部小说《婚姻》却遭到批评,而且这批评还出自一个小女子,而且批评的文字又是如此不敬,竟说“威尔斯先生的写作风格没有比在《婚姻》中更叫人生气的了”,她甚至把他说成是“小说家中的老少女”。这位批评者就是丽贝卡·韦斯特。

        丽贝卡·韦斯特原名西塞莉·伊莎贝尔·费尔菲尔德,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音乐家,但婚后就不再有音乐生活了。做记者的父亲虽然有一定的名声,但不善于经济,以至于西塞莉在女子学院读到1907年因肺结核休学之后,就再也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了,只是曾去伦敦接受过做一个女演员的训练。

        只要看西塞莉以易卜生剧作《罗斯莫庄》中的女主人公、具有反叛精神的自由思想家丽贝卡·韦斯特作为她的笔名,可以想到她女权主义者的行为准则了。她参加过“妇女参选权运动”,做过《自由女子》的记者,又在《新共和》、《纽约先驱论坛报》、《新政治家》和《每日电讯报》等撰写评论和随笔。大作家萧伯纳曾说:“丽贝卡·韦斯特的如花妙笔比我当年要猛烈得多。”在20世纪20年代跨入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行列之后,1956年和1966年其两部小说又成为畅销书,她达到荣誉的顶点,被奉为大英帝国的贵妇人。

        不过在1911年,韦斯特还刚处在她前程的起步点。对这么一个崇尚“自由思想”的19岁女子的批评,威尔斯不免感到吃惊。老实说,46岁的威尔斯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批评,特别是他被认为是一个“自由爱情”的著名支持者和实践者。威尔斯在1891年和他堂妹伊莎贝尔·玛丽·威尔斯结婚,三年后,他就爱上了他的一个学生,爱称叫简妮的艾米·凯瑟琳·罗宾斯。于是,双方同意分居,使他得以在1895年与简妮结婚。这段婚姻持续到1927年简妮去世,留下两个儿子。在这段时间里,威尔斯获简妮同意,曾与多个女子有过风流韵事,包括美国出生的节制生育的创始人玛格丽特·桑格、美国女作家多萝茜·理查森、英国女作家维奥莱特·亨特等。

        也许是对韦斯特批评中的“老少女”一词感到好奇,当然也出于威尔斯的随和个性,他表示乐意与批评者见面、共进午餐。不过这样两个人的见面,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大概是不难想象的,尽管大作家在1934年的自传中声称说:“我不是一个性爱主义者,虽然非常深沉地爱过几个人。”

        见面是在1912年9月里的一个下午进行的,大作家果然给小女子留下了好印象,丽贝卡觉得对面这个中年人“是她所曾见到过的最有意思的男人之一”。虽然韦斯特明知威尔斯已有两个儿子,又有多个情妇,到1913年秋,两人还是坠入了情网,且彼此以“美洲虎”(威尔斯)和“黑豹”(韦斯特)相称。12月,韦斯特怀上了威尔斯的孩子。

        罗素在他的重要著作《社会改造原理》中说:“无论法律或舆论,除了关于儿女的问题以外,不应该干涉男女之间的私人关系。”罗素在这里提出的原则,其中所谓的“私人关系”主要就是暗指“性”的关系,意思是,法律或舆论不应干涉男女之间的性关系,即私通。但这“不干涉”的前提是没有儿女,因为不合法的私生子女会产生孩子的抚养、孩子在社会上的地位、遗产的继承等等诸多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这一原则也不适用于公众人物,因为一个因其社会知名度而与社会公众利益构成关系的知名人物,他的任何行为都会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他是不应有隐私的。

        威尔斯和韦斯特当然都知道,如果有一个非婚生的子女,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于是,威尔斯希望韦斯特流产。只是,通常女人们都不愿这样做,而希望让自己的骨肉留下。为避开众人的目光,威尔斯安排韦斯特去英格兰东部靠近北海诺福克海滩的一个僻静休养地——亨斯坦顿生孩子。1914年8月4日,韦斯特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安东尼·潘瑟·韦斯特。

        因为安东尼的关系,威尔斯和韦斯特之间的恋情比一般的恋人维持得更长,达十年之久,虽然情感已经日渐淡薄。但对儿子,两个人都不关心。威尔斯很少去看望韦斯特和儿子,甚至在他们从休养地搬到他在伦敦住所附近的一个小镇之后,也与他们保持距离。威尔斯解释说:“潘瑟,我喜欢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也喜欢处理我手边的一切工作。我讨厌让一个小东西和保姆拖累,我讨厌在一旁伺候帮忙。”韦斯特也不愿承担母亲的义务,主要是她觉得因为有了这个孩子,她被公众看做是一个坏女人。于是,直到四五岁,她都不让安东尼叫她妈妈,而要叫她“阿姨”,叫他父亲“威尔斯先生”。直到七岁,安东尼才知晓自己真正的身世。

        长大一些之后,安东尼进了一所寄宿学校。他虽然常与母亲一起,但韦斯特总是凭着自己的情绪和喜好,对他要么放纵不管,要么置之不理;他崇拜作为名人的父亲,但却极难见到他,这极大地挫伤了他的心灵。但是韦斯特辩解说,她在安东尼身上花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孩子所合理希望跟专职母亲相处的时间要多得多。事实上,即使与安东尼在一起,韦斯特也很难带给孩子温暖。到了1930年,38岁的韦斯特与居住在伦敦的苏格兰银行家亨利·马克斯维尔·安德鲁斯结婚,一起迁往英格兰南部的白金汉郡,直到安德鲁斯1968年去世。这样,她自然也就更加不顾儿子了,这对母子的关系变得更加糟糕了。由于自己的身世和缺乏父母的关心,加上18岁那年未能考上牛津大学,双重的打击让安东尼出现精神分裂症状,只好请医生做精神分析治疗。

        丽贝卡·韦斯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习惯于去美国采访、做讲座、会见艺术家并参与政治活动。她是第一位报道美国下院的女记者,结识了许多名人,如中央情报局的创建者艾伦·杜勒斯、演员查理·卓别林、《纽约时报》的创始人哈罗德·罗斯、历史学家亚瑟·施莱辛格等,她还报道过纽伦堡审判。1948年,在出席“妇女新闻俱乐部新闻奖”的仪式上,美国总统哈利·杜鲁门称她是“世界最优秀的新闻记者”。

        韦斯特出版过8部著作,包括1941年访问南斯拉夫后出版的《黑羊羔和灰猎鹰》,这部反映南斯拉夫的过去和现在的最著名、最有生命力的著作使她十分富有。安东尼不愿攀附母亲的成功来帮助自己,而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走自己的路。他在牧场当过农民,也做过奶牛饲养员,办过养牛场,还曾学过绘画。最后他尝试写作,取得了成功,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作家和批评家,虽然他未曾上过大学。他先是在“英国广播公司”的远东办事处工作到1945年,随后在1950年去美国,在那里给《纽约客》等刊物撰写书评,并发表了许多随笔,有的还结集出版。

        本来,安东尼和他母亲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当丽贝卡阻止他同他的第一个妻子离婚,这矛盾就接近爆发的边缘。至安东尼写他的第一部小说时,矛盾的爆发就不可避免了。

        威尔斯那时已经是一个闻名全球的人物,而韦斯特也不是一个默默无闻之人,她也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在,他们之间的性关系,把两人的声誉连到了一起,不论哪一个声誉受到影响,都会同荣同毁,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的声誉。为此,韦斯特为保住自己的声誉,就不能让威尔斯的声誉受到影响。于是,在安东尼撰写他的著作的时候,韦斯特就不让安东尼公开他是威尔斯儿子的事实,即使威尔斯已经在三年前去世。但是安东尼断然拒绝了她的要求。他回答说:“如果我不能说出谁是我的父亲,我的沉默就说明我们的关系是不光彩的。我决不会这样做。”

        安东尼在兰登书屋出版的小说《遗产》写的是一个儿子和他未婚的父母——两个世界著名、极有权势的作家之间的故事:私生子遭到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忽视,毁了他的生活。普遍认为,这不过是一部伪装成虚构小说的纪实作品,所说的就是作者的父母赫伯特·威尔斯和丽贝卡·韦斯特的事。不难想象,书中的母亲竟被写成是一个不诚实又工于心计的女人,韦斯特会是多么愤怒。韦斯特给安东尼写了一封长信,为自己辩解,说:“我确信是爱你的,而且一直都爱着你。但是这让我无法解释,只能证明你恨我,并且一直在恨我。”她声称:作为儿子,“你是给予我的礼物,但是你的书说明,你是在尽一切努力要收回这礼物”。她威胁要起诉任何一个出版和发售这部书的英国出版社,在她的权势之下,没有一个出版社敢于这么做,直到1984年3月她以90岁高龄去世,塞克尔和沃伯格出版社、华盛顿广场出版社等好几个出版社都要出版此书。华盛顿广场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遗产》,有这样的内容介绍:“著名的英国作家和杰出的舞台女演员的非婚生儿子理查德·萨维奇在寄宿学校的成长过程和与母亲一起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1984年纽约兰登书屋还出版了安东尼·韦斯特撰写的威尔斯的传记《H. G. 威尔斯:一生的不同侧面》,内容介绍说:“H. G. 威尔斯和丽贝卡·韦斯特的儿子提供的他父亲的一部传记,记述了这位伟大的英国作家的荣誉、他与其他名人的关系,以及他的许多风流韵事。”

        读过此书,人们都想象得到,安东尼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这些的。《洛杉矶时报》的一篇评论是这样说的:“安东尼·韦斯特从来没有忘却父母给他造成的不幸,他们之间既痛苦又互相吸引的关系,他们对他漠不关心的态度,使他的一生笼罩着阴影……”不过,也可能如华盛顿广场出版社的主编帕特里克·奥康纳先生说的:“我认为,或许时间会缓和他的想法。”只是时间似乎没有为他等待多久。在他母亲去世后三年,安东尼·韦斯特死于心肌梗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