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保护传统村庄需要“神形俱备”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31日   08 版)

        近日,冯骥才在天津表示,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据冯骥才介绍,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发起的传统村落调查和保护行动已经启动。根据《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界定,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0月21日中国新闻网)

        在农村城市化进程越发加快的今天,冯骥才先生对村庄的担忧不无道理,“传统村落调查和保护行动”虽然晚了些但也颇为及时。不过,保护村庄行动在实际行动上实在是有些虚幻,我们保护村庄,究竟要保护什么?依我看,保护传统村庄,需要保护的是“神形俱备”。

        “神”,是神韵,内涵;“形”,是形体,外延。今天,具有悠久历史并且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特色的村庄非常应该保护。但问题是,部分传统村庄自然消失或人为消失之后,存留的绝大多数传统村庄的“形体”往往已经成为商业化的对象。比如,一些商业化了的文化聚集地,比如位于一些山区或者古老文化发源地的旅游景点,这样的传统村庄已经在商业化社会的大潮中学会了延续和生存,并且从中获利。他们在形体上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壮大。这些传统村庄的最大的忧虑不是村庄形体消失,而是神韵消失或者“臃肿变态”。神韵消失,是因为如今的村庄在文化继承上难言纯粹,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打工外出、升学离开的人越来越多,原住居民群体日渐萎缩,真正的传统韵味逐渐淡漠,外来商业化气息浓厚。这样的村庄,不消失也没有了最初的味道。“臃肿变态”,是因为很多传统村庄在商业化中恶性扩张,改变了最初的建筑形态和区域,就像得了肥胖症,越来越大,却与传统渐行渐远。这样的村庄,不可能面临消失的困难,但却臃肿不堪了。

        冯骥才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吸附其上的文化性正在迅速瓦解。因此,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可是在今天的社会,“世外桃源”已经不可能存在,尤其是在中国。只要有那种有特色不为人知的区域被发现,游人、商业开发者必然会蜂拥而至。不开发,当地政府的商业诉求不会答应;开发,就必然会面临灭亡的危险。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现实。你让那些原住居民继续维持原有的生存状态而与现代化生活方式脱轨,那显然不公平;你阻止年轻的一代去寻找体验新的生活感觉,那更不合情理。如何既能保存传统村庄的外形,又能保存传统村庄的神韵,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仅仅以保全传统村庄的形体为目的的保护,并不是真正的保护,相反还会有可能将保护引入歧途!

        我们需要传统村庄的特殊文化和传统,但是,我们又不能仅仅为了保护村庄的形体而去保护那些村庄,否则我们必然会加快他们灭亡的速度。传统村庄需要保护的是“神形俱备”,这个任务,我们准备好了吗?

        河北省滦南县  姜伯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