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名城·名校·名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二十年的书中故事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31日   22 版)
    获得多项大奖的《中国丝绸通史》
    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部分优秀图书

        二十年前的金秋十月,苏州大学出版社像姑苏水巷里的一叶扁舟,合着吱呀的桨声,徐徐划进了中国的书海。二十年过去了,这家成立之初只有8个人的“微型”出版社,已经发展成了社会效益显著、年销售码洋过亿元,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学出版社。当年的小舟如今已扬帆启航,成为中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弄潮儿。

        “苏州是一座有着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苏州大学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学脉传承的高等学府,学科资源丰富,而传承地域文化、服务高校教学科研是高校出版社义不容辞的责任。二十年来,我们秉承“立足名城,依托名校,打造名社”的理念,在图书出版领域孜孜以求,团结奋斗,出版了一部部立社之作,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二十周年社庆之际,苏州大学出版社社长张建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而苏大社资深编辑陈长荣编审则用一首小诗抒写了一名出版工作者的情怀:

        敢学前贤度金针,不辞辛劳作嫁人。

        自喜传薪有我份,也傍红梅一报春。

        锦绣之书

        2006年的一天夜里,时任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的吴培华突然接到来自北京的电话,让他尽快将《中国丝绸通史》的样书送到上级机关。接到电话后吴培华忐忑不安,一夜未眠。事后他才得知,原来,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将此书作为礼品书赠送给了耶鲁大学。一所地方大学的出版社能够获得如此殊荣令全社欢欣鼓舞。

        中国是丝绸的王国,而苏州又是我国的丝绸之都,自古以丝绸、刺绣文化闻名于世。但在《中国丝绸通史》问世之前,中国丝绸史的研究往往散见于中国纺织技术史和工艺美术史之中,规模最大的丝绸史论也仅有20多万字。经过细致的调研,吴培华找到了时任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的赵丰博士,请他主编《中国丝绸通史》。为确保应该书的高品质,该书实行主编责任制,配备了顾问班子、编辑班子、写作班子,编、印、发各个环节都采取了最严格的审核办法。该书共160多万字,选用图片1358幅。书中不仅从纵的方面勾勒出中国历代丝绸生产技术、织物种类、艺术风格、发展变化的轨迹等,而且从横的方面论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与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说,《中国丝绸通史》充分体现了“通古今之变”的“通史”性质。

        这部皇皇巨著的出版填补了国内丝绸研究的多项空白,先后荣获 “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多项荣誉,并于2007年入选全国“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然而,苏州大学出版社没有满足于一本书的成功,2005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丝绸通史》首发式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宣部出版局的领导建议,可以依托《中国丝绸通史》对我国丝绸文化进行持续的立体开发,出版一些通俗易懂的普及类图书。作为一名资深出版人,吴培华懂得出版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出版特色的形成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苏州大学出版社决定在《中国丝绸通史》的基础上策划组织出版一套“中华锦绣丛书”,分门别类地向读者介绍我国灿烂的丝绸文化。

        如果说《中国丝绸通史》是以时间为经而写成的,那么这套“中华锦绣丛书”则是以空间作纬,按地域分民族,针对丝绸的各种著名品种的历史、工艺、种类、风格以及文化现象等,娓娓道来,向世人生动展示了云锦、蜀锦、苏绣、湘绣等16种中华优秀锦绣艺术品的精湛技艺和绚烂历史,是对中华锦绣文化和艺术品种的抢救式挖掘和梳理的重要成果。

        在吴培华看来,一个合格的编辑应该有志向编辑出比自己更长寿的图书。也正是这种理念让他和苏大社的同事们不断推出精品力作,而他自己也在2008年10月摘取了中国出版界的最高荣誉“韬奋出版奖”,这也是全国地方大学出版社第一次获此殊荣。正是有了像吴培华这样既有出版热情又有文化情怀的许许多多的苏大出版人,这家默默无闻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出版社用了短短二十年就能创造出如此业绩。

        文化之书

        作为苏南地区的一家高校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本着“依托百年老校,发挥学科优势;立足文化名城,体现地域特色;注重学术积累,服务广大读者”的出版理念,非常重视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他们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我们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是秉承这一理念,苏大社出版了一系列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优秀图书。“扬州文化丛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品牌图书之一。

        2000年下半年,时任苏大社副总编的陈长荣带着“扬州文化丛书”选题设想前往扬州组稿。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对其非常重视,并将“扬州文化丛书”的出版列为扬州市“十五”期间的一项文化工程,并获批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苏大社在扬州和苏州先后召开了几次组稿会,从丛书书目的形成到作者人选的选择,从书稿编撰大纲的拟写到丛书体例、风格的确定,从前期稿件写作的安排、编校人员力量的配备到装帧设计、加工制作等后道工序的流程,都做了反复考虑和仔细斟酌。

        丛书共分为八册,分别为《扬州史述》、《扬州文选》、《扬州诗咏》、《扬州园林》、《扬州八怪》、《扬州掌故》、《扬州风俗》和《扬州食话》。扬州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要写的内容实在太多,为什么要选定这八种呢?陈长荣告诉记者,这是着眼于其代表性、典型性与特殊性。《扬州史述》概述扬州历史文化,是为一纵向勾勒,考流溯源,似不可或缺;《扬州文选》与《扬州诗咏》遴选、采撷历代文人描写与咏唱扬州的诗文,美轮美奂,清丽可观;扬州园林名闻遐迩,在江南私家园林中与苏州古典园林相媲美,风格别具;“扬州八怪”在清代画坛独领风骚,极一时之盛;《扬州掌故》涉及扬州的珍闻逸事、史记考证等,颇有风味;《扬州风俗》介绍服饰、家居等扬州民俗的诸多方面,可使人们对扬州区域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一概貌的了解:《扬州食话》则是谈论维扬饮食文化这一脍炙人口的话题,丛书中亦不应缺了这道文化大餐。总之,这次所推出的八本书大体上能反映出扬州文化的某些侧面与基本概貌。

        2002年6月,苏州大学出版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扬州文化从书”出版座淡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认为,这套书“从内容到装帧都很考究。这反映出编者和出版者在组织这套书时的严肃认真态度。希望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都能编写出版像“扬州文化丛书”这样的地域文化著作,并在其基础上深化研究。这一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苏大社还出版了“苏州文化丛书”、“镇江文化丛书”、“江海文化丛书”等一系列地域文化精品图书,树立起了苏大社地域文化的出版品牌。

        苏大社的地域文化品牌还不仅仅停留在大众人文阅读领域,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的地方课程《文化江苏》就是该社文化品牌在教材出版中的一大亮点。

        2005年,江苏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始招投标工作,苏大社凭借自身在地方文化出版领域积累的丰富资源,一举中标,在基础教育出版领域获得突破。该书在充分考虑初中生心理、知识、接受程度的基础上,设计了“方圆览胜”、“人物剪影”、“风俗取景”、“艺术大观”、“乡土吟唱”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都集中呈现江苏文化中最具有特色或精华部分,同时引申拓展,延伸知识,使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家乡的文化要义。该书的责编、苏大社基础教育图书策划编辑部主任张凝告诉记者,目前江苏有四本类似的地方课程,都是规模更大的出版社出版的,然而教材覆盖面最广、使用率最高的还要数苏大社这本《文化江苏》了。每年发行量达到30多万册,也成为江苏青少年了解故乡文化、增强爱国情怀的一本力作。

        学用之书

        苏州自古是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而拥有110多年历史的苏州大学人才辈出,学科优势明显,各项指标都在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中名列前茅。苏州大学出版社有了这样两重“底色”,出版的图书无不带有学术报国、经世学用的精神追求。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苏大社紧紧抓住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机遇,以高职教材出版服务为主要增长点,围绕“提高质量、立体开发、加强维护”的方针,在高职教材出版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1998年始开发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材”是国内第一套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教材,经过多年滚动开发,形成了以系列教材为核心,以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与训练、教学录音磁带、光盘为辅的层次丰富、结构完整且方便实用的高职文化基础课体系,后被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列为推荐教材,供全国高职院校选用,累计发行1200多万册。

        这套丛书的策划者、苏大社前社长高敏向记者介绍了这部书背后的点点滴滴。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在某些方面对社会的价值超过普通高等教育,然而出版高职教材在很多大学社眼里是有点低微选题,甚至不愿意涉及。苏大社却瞅准了这个空白点。高敏说,在编写这套教材时,他们由浅入深、立足实用,破除了编著者生怕编得太浅让人瞧不起的心理误区。教材出版初期,为了打开市场,高敏带着朱坤泉、陈兴昌等职业教育图书策划团队主要成员以及营销团队走遍了江苏和邻省的高职院校。为了确保质量,他们每两年就对教材整体进行修订,每年都要举行相当规模的教师培训活动。多年下来,这套教材从开始时的免费使用,到后来在教材订货会上被一抢而光。其后,副总编辑朱坤泉、副社长陈兴昌等带领的编辑团队在职业教育教材领域不断拓展选题范围,出版了《大学生职业指导》《机械制图》等一大批职业教育教材,得到了师生的认可,2009年,苏大社成为教育部指定的江苏省唯一一家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基地。

        2009年6月,江苏省5010名整装待发的大学生村官,收到了这样一份礼物“村官宝典”——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村官手册》。苏大社连续两年向全省的大学生村官赠送该书,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赞扬,也显示了苏州大学出版社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11年9月,苏州大学出版社与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共同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温铁军新著《解读苏南》学术研讨会,向首都学术界、出版界、文化界展示这部调研长达10多年,写作、出版将近5年的学术专著。关于“苏南模式”的讨论,在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出版的专题论著也不在少数,然而这本《解读苏南》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家的一手资料让人耳目一新。在本次研讨会上,专家们给予本书高度评价。

        该书责编、苏州大学出版社副总编沈海牧向记者介绍了该书成书过程。2005年,苏大社决定策划一本能突破经验层面,探索苏南模式自身规律,在理论和学术上具有原创性的专著。经过多方比较分析,最后决定请温铁军教授出山。这样一位“培训农民,用行动关注农村建设。走遍乡村,十八年求解三农难题。一个低调的知识分子,只用双脚做学问”的学者无疑是最理想人选。作者选择定了,但苏大社没有一个人与温老师有过联系。在没有正式和温老师联系之前,他们心里存在诸多犹豫:我们的想法,温老师认同吗?温老师手头课题很多,他还有没有时间再承担我们的项目呢?大家心理一点谱也没有。沈海牧鼓起勇气给温铁军发了一条短信,不曾想,没有等待多少时间,温老师就有了回复,要他直接打电话到办公室。经过短暂的电话交流,温老师一口承诺,并邀请苏大社有关人员到北京面谈,这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是现实的需求和真诚的态度让苏大社有了这样的机缘。

        温铁军在《解读苏南》的后记中说:本书历经四载寒暑,六番调研,八次易稿,无论是走路,还是走笔,都很艰辛……个中滋味,非经历过是体会不到的。沈海牧告诉记者,温老师的体会也道出了所有苏大出版人的心声,我们也在努力用走路、走笔的艰辛劳动,回报出版事业给我们带来的神圣的使命感。

        伴随着图书品种的不断丰富,苏大社驾驭各类出版选题的能力的也在不断提升。2012年,由苏大社总编辑耿曙生策划的《邓小平与改革开放20年重大决策》成功出版。这部书题材重大、内容权威,填补了邓小平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该书以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这20年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背景,以邓小平率先提出、直接领导、参与制定并大力支持和推动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为主线,以党中央关于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评价为指导,同时吸收和借鉴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采用史论结合、个人经历与重大决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真实、准确地反映了邓小平在我国这2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他的丰功伟绩和主要理论贡献。

        该书作者刘金田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是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的权威,从《邓小平文选》到电视文献片《邓小平》他都参与或主持撰稿。而该书的选题又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一家地方大学出版社能拿下这样的“大书”实属不易,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其中一个“小秘密”,原来耿曙生总编与刘金田研究员有同窗之谊,因此才有机会让作者选择苏大社。

        像耿曙生总编辑这样为了出版社的工作将个人关系运用到工作中的例子在苏大社比比皆是。“高等院校研究性英语学习系列教材”的策划编辑杨华在谈到编辑感悟时对记者说:“信任也是一种生产力!”杨华之前在另一家著名高校出版社工作,工作中结识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新仁教授。陈新仁教授是南京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是我国英语研究领域知名的六零后青年学者,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级哲学社科项目,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陈教授的多部著作均是在杨华的精心编校下出版的,在出书过程中陈老师对杨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突出的业务水平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已经调入苏大社的杨华提出合作出版陈教授运用最新研究成果编写的《英语语言学实用教程》时,他欣然同意。“其实,也想过在北京、上海的权威英语类出版社出版,但是杨老师的人品令我钦佩,因此决定在苏大社出版这本书”陈教授如是说。《英语语言学实用教程》运用陈教授在海外搜集的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引入先进的研究型教学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促进英语学习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能力为目标,从内容组织到编排方式都进行大胆的革新,为英语专业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图书甫一出版就受到了高校师生的欢迎,先后6次加印。之后,《英语语法实用教程》《英语词汇学实用教程》先后出版,今年即将推出的还有《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实用教程》,形成了系列“高等院校研究性英语学习系列教材”。

        为了让这套丛书在激烈的英语教材竞争中脱颖而出,作者和出版社不辞辛苦,带着书到安徽、河南、天津等地的高校推广这套书中先进的编写与教学理念,建立了供高校英语专业师生交流研讨的“语言学之家”网络平台。经过多年的努力,“高等院校研究性英语学习系列教材”已经成为国内英语专业教育的知名教材品牌,采用这套书的大学越来越多。

        “书香天地,文化古今。我们将以二十周年社庆为契机,进一步凝心聚力,努力登攀,以实现我社稳步、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贡献。”张建初社长说。金秋十月,苏州城到处果实累累,丹桂飘香。苏州大学出版社20年来的成功发展和不断开拓,也让我们对这所知名大学的出版社的未来充满期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