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蔡剑峰:自我涅槃,不断新生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31日   06 版)
    外研社社长 蔡剑峰

        “出版者”到“综合的教育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是外研的转型之路。

        长期以来,“外语专业”为外研社带来了无出其右的国际化特色,给外研社镌刻上了鲜明的烙印。如今,这一禀赋和基因,再次为外研社开启了一条新的转型之路。“教育服务提供商”,是外研社给未来自己的一个定位和方向,它明确了外研社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

        转型的道路是否只能是并购、扩张,从多元化、集团化经营开始?作为一家有着“自新”传统的单体出版社,蔡剑峰说,外研社希望找到一条差异化道路,但又绝非刻意求异,而是“走一条自我涅槃的特色之路”。

        外研社的差异化,基于自己对教育和服务的独有理解。蔡剑锋在“外语+教育+出版”的“外研社”定义上,总结出三个等式。第一,“教育=创新+人文”。在经历长久的“工具论”弯路之后,我们的教育,应该释放出更多的自由、创新、人文因子。第二,“出版=数字化+审美”。出版是一种表达。今天,数字技术带来多样化形式,让阅读成为一种审美体验,使表达不但满足于“功用”,而且更“美”。第三,“语言(双语)=外语+汉语”。从外语到汉语,外研社所关注的不只是出版物的语言载体,更是将自己定位为中国语言产业的践行者;所期许的是在拓展国人世界视野的同时,将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推向世界,即做“最中国的国际出版社,最国际的中国出版社”。

        据蔡剑锋介绍,为了实现外研社从“出版者”到“综合的教育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外研社将“发展”勾勒成两条线索,即“高+低”,“高”就是“品牌”——学术为引领;“低”就是“终端”——以市场为基础。他说,服务不同于产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功能递减,服务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加深。销售是产品价值实现的最终环节,但对于服务而言,却只是开始,顾客的再次光顾才是服务的完成。所以,“服务”的真实目标是顾客的“满意”。在未来,顾客从外研社得到的,将不只是“书”,而是一份“合约”:通过签约,你将获得一个打包的“全面解决方案”,满足你所需要的图书、网络、测试、培训、赛事等一系列需求,甚至是每一天的学习指导;外研社承诺的服务期限,不再是“一本书”的阅读时间,而是“三年”、“五年”、“十年”的学习周期;外研社与你之间,不再是“供给”关系,而是一位与你相伴成长的“贴身家教”。

        蔡剑峰说,对于知识型、文化型、服务型的企业而言,研发和创新能力将格外重要,外研社成立了“研发中心”,并计划成立“企业研究院”,建立外研社转型发展的“智库”;而整合、创新、落实,都靠协调力,2012年外研社社委会成立了监察小组、协调小组和战略小组,变以前的块状管理为条块结合、重叠整合。

        外研社的转型,不啻为一次既练内功也练外功的战略重组和企业再塑。在企业内部,努力打破原有框架,消解区隔、重塑“边界”,推动资源的整合。蔡剑峰将这种整合称之为扁平化的矩阵模式,即在原有部门划分的纵向系统之外,形成一个以重点项目、任务为导向的横向系统。这个横向系统与原来的垂直领导系统就组成了一个矩阵。

        在这个扁平化矩阵系统中,以灵活多样的项目组为后端:2012年,外研社成立了数个由核心后备人才组成的“创新项目小组”,其中包括“视频资源创新策划”、“朗当词典创新推广”、“阅读季策划推广”小组等等,项目成员可以跨部门协作;以区域化的本地营销组织为前端,形成覆盖全国的学校、培训机构、经销商等市场客户网络;另外,以统一的强大的支持体系为保障:赛事活动、教学研讨、网络教材、多语种培训、自适应测试、点读笔、点读书等一系列贯穿教与学的全方位服务的集合。

        蔡剑峰认为,作为文化企业,求“不同”求“特色”比起一味逞强更有意义。作为教育出版企业,服务于人的培养和发展,更是应该端正自身的发展观,少一些浮躁和焦虑。汇总成一句话就是:放下赢的心态。(本报记者  红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