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我和这间蜗牛食堂,是一心同体。一旦进入壳中,这里就是安居之地。”

    爱是,当季最美味的料理

    赛 非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31日   11 版)
    《蜗牛食堂》,[日]小川糸著,陈宝莲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28.00元

        很久没有一气读完一本书、身陷其中久久不想走出的感觉。浮华年代,读这样的故事会有种时间停止的错觉,仿佛一下子被拉回简单纯朴,散发着泥土香的奇妙时空。没有高深莫测的哲思或语惊四座的讲述,仅仅耳边絮语般娓娓道来便足以渗透心扉。小人物的悲欢,小女子的情怀,三代人的纠葛,人生的兜转起落,统统化作锅中灶上的菜肴美馔,轻轻炖煮,融为一炉,散发出绵长醇厚的气味。当我们将投向生命的视线转移到盘中钵里,静心下来细细咀嚼,当我们通过食物窥见自己和别人的隐秘心结,个中滋味,食者自知。

        《蜗牛食堂》的主题也许并非书名般具象,一望即知。不同经历、不同心绪,会有不同解读。自小亲情缺席,又在一夜间失去物质与爱情,书中主人公伦子自救的方式是让自己全身心沉浸在制作料理的过程中。惟其如此,才能暂时放下自己的苦涩艰辛。对于前来疗伤的食客,无需试探询问,无需过多介入,要做的只是倾听、观察和感受。姑且无论真假,人们愿意说出来的永远只是事实的冰山一角。那些刻意隐瞒或无从言语的,渐渐堆积成不为人知的隐痛。埋藏久了,表面结起了厚厚的痂,内里却始终无法愈合。情结难解,知己难求,有些人或许只能带着伤口与缺憾度完一生。

        谁不渴望得到理解与认同?却又不得不承认,理解一个人实在太难,认清自己都是一辈子的功课,又有谁能够穿透皮囊直抵人心,一针见血地对症下药?信仰缺失,信任危机,脆弱的现代人将自己武装得愈发严实,恨不能练就一身铜筋铁骨,从此刀枪不入百毒不侵,却终免不了阿喀琉斯的悲剧——再小的软肋亦可致命。很多时候,比起救世主,我们更需要天使艾米丽,施展一些小小魔力将平庸人生的纷纷扰扰丝丝解开。带点讽刺的,堕入人生低谷的伦子不经意间竟扮演起这样的角色——没有仙女棒,唯有一间以爱烹制料理的简陋食堂。其貌不扬,却承载食物与人生的精髓。有很多人和事,都不能光看表面。一如榴莲的外皮,珍珠旳蚌壳。《蜗牛食堂》的作者借女孩伦子之口道出:“我和这间蜗牛食堂,是一心同体。一旦进入壳中,这里就是安居之地。”因心灵重创而失语的伦子孑然一身离开伤心地,自繁华都市千里还乡,唯一支撑她生存下去的力量就是在僻静的小村落用自己双手去实现梦想:开一间小小餐馆,为需要的人们悉心调制美味料理。原本用来独自隐遁,却成为受伤者的桃源。只有受过伤害的,才能体味伤痛苦楚,方才知晓如何炮制解药。当伦子见证着食客的人生片断,遥想他们过去种种,揣度他们此刻心境,脑海里自然浮现出各式食物的色香味来,一道道创意料理应势而生。因与果一一在食物中体现出来,这便是蜗牛食堂的魔力所在。食色性也。化繁为简,回归人之本性,放弃了“发言权”的伦子,以触觉、嗅觉、视觉这些与生俱来的感官,比言语更为直接的身体官感,重新构建起自我存在的意义。

        什么样的人能将“吃”看得如此透澈而深刻?拉美女作家阿连德在《感官回忆录》中谈及各色重口味春膳食物,“漫步记忆的花园,我发现所有的回忆都与感官有关。”“爱与食欲之间的疆界是如此散漫,有时甚至无迹可寻。”也不忘曲终奏雅,将爱情凌驾情欲之上,断言:“真正万无一失的春膳只有爱情”。这点也许是女子的共性,嗜吃,重情。《蜗牛食堂》的作者小川糸亦是个嗜吃美食又喜爱料理的女子,组过乐队,爱读吉本芭娜娜、向田邦子和村上春树。也许正因如此,她的笔调清冽,散发出令人舒服的感性,潺潺流淌,貌似波澜不惊,却有直抵人心的犀利,读者不经意间便被戳中痛处。当故事终了,所有感受却萦绕不去,仿佛又开始在心间重新炖煮,愈发醇香入味。

        虽然整体而言,这是部散发诱人香气,气氛奇异、暖人心脾的温馨小书,却和谐地贯穿着生与死、母与女、伦理与人性的庞大主题,读来并不觉突兀。外婆、母亲、女儿,三代女性间的微妙关系,在“厨房”这个带着浓郁母系特色的意象中一一上演。外婆传下来的米糠酱瓮,母亲豢养的宠物猪,以及隐藏秘密、伴我成长的“猫头鹰爷爷”……都在伦子的生命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近乎弥补了失去的母爱与亲情种种。三代人间的隔阂与误解,传承与叛逆,以及宿命般无法逃脱的血脉羁绊——随岁月流逝,童年的盲点终被捅破,谜底渐次揭开,一早以为缺席的母爱,原来始终未曾离开。

        当你懂得,那些爱你和你爱的人与事终将消失、远去,一如每道上桌的菜肴,无论多么精致,都是从无到有,亦将总有到无。然而,那些吃进肚里的美食,总有一部分会化作让我们成长与生存下去的力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