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出口转内销”的稿费

    ——罗家姐妹与《往事》版权

    高艳华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31日   05 版)

        《往事》一书版税,自当付给作者。奈何老人享高寿,后人竟早于她辞世,老人身后实在找不到有资格的继承人。编辑把版税支付给书的实际编纂者和催生者——远在美国的两位华人教授,算作对她们辛劳付出的一点回报,却不曾想,这笔为数不多的稿费在漂洋过海去到美国不久,竟又兜兜转转回到了它的祖国……

        罗家伦(《五四宣言》起草者、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的长女、美籍华人罗久芳教授,是一位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现居西雅图。因编辑出版工作关系,通过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蔷教授的牵线,我在2004年结识了她。所谓“结识”,其实我们并没见过面,只是通过邮件联系书稿,相互沟通,严格地说,我们只是“网友”。但在与她八年的接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她具有的道德情操和史学修养,在她的身上有着“五四”文化精英的印迹,是我敬佩的名家后人的优秀代表。

        罗家两代,出了四位历史学家,除罗家伦和他的长女罗久芳外,罗家伦的次女罗久华也是历史学教授,现居美国,是《往事》在西方英文版的译者和出版推动者;还有罗家伦的侄女罗久蓉,目前供职于台湾中研院近史所。罗家藏有近百年的史料,及保存、研究与积累的成果,堪称是珍贵的文献,特别是这些史料长期漂泊在海外而没有“回家”,是历史的一大遗憾。我认为,这些资料不应该仅仅存在于罗氏家族,而应该服务社会和继续连接历史,这是编辑的责任。因此,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罗久芳的《罗家伦——我的父亲母亲》、《五四飞鸿——罗家伦家族收藏师友书简》,以及经她与其胞妹罗久华、堂妹罗久蓉一起将民国总理熊希龄夫人毛彦文的自传《往事》,近年来陆续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些计划实施过程中,她也为我所介绍的国内众多媒体做了很多答疑解惑,对陈独秀、罗家伦等“五四”一代人的事迹做了很多研究考证,为百年清华校庆捐献史料、鉴定文物,丰富和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这些年与罗久芳姐妹合作出版事宜,让我时常穿越时空隧道,在“五四”文化的氛围中遨游,思想上也得到陶冶。虽然我已经退休了,“责任”二字,始终没有卸任。

        最让我感动的是罗久芳姐妹在毛彦文《往事》一书的出版中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往事》为近代知识女性毛彦文于1986年近90高龄时开始写的自传。毛彦文37岁时嫁给民国总理熊希龄,后来以香山慈幼院为终身事业,直至101岁病故。她由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英语系毕业,后为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硕士,曾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毛彦文有着现代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典型经历,她在这部自传中,用优雅的文笔,平静而从容地回顾了自己与20世纪同步的生命历程,记录了一位近代知识女性的精神与生活轨迹:她被著名学者吴宓苦恋多年,她与表哥朱君毅的情感往事、与熊希龄惊世骇俗的婚姻,使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读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本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往事》的出版过程中,罗家姐妹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说,没有罗家三姐妹包括罗家伦夫人及罗久芳母亲作为老同学的支持,罗久蓉甚至一度日夜住在毛彦文家帮助记录与整理,这一切才使得《往事》诞生。她们是本书的实际编纂者和催生者。毛彦文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给罗久芳的一封信中说到:

        《往事》已于两年前搁笔未付印,因找不到我认为可靠的人代为编辑与校对。《往事》所写的都是自己私事,不愿让不相干的人看了作为茶余酒后的gossip。所以拟于物化后再与少数亲友作纪念。本年一月初久蓉来看我,她很热心地愿为我编辑及校对,我认为这是适当的人。可是她很忙要上班,挤点时间做编辑事,又是下午下班后为我打夜工,做了半夜,只好在此住宿。如此有一个星期之多。早晨也没吃于六时即离去,我尚在梦中,令我十分过意不去。就这样,一个多月她一手包办把《往事》编辑及校对两件杂事做完。……这真是一位有信用的青年,很难得。”

        2007年,《往事》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大,全国40多家报刊媒体予以报道,或发表书评。但由于毛彦文无儿无女,极力促使她与熊希龄结合的熊家女儿和侄女也先于毛彦文病故,毛彦文过继来的外甥女也早于毛彦文去世,因此其著作权没有找到可以授权的直系亲属。因此,作为责任编辑的我,认为本书版权应该由罗久芳、罗久蓉暂有,何时毛家、熊家找到有资格继承的人再说。罗久芳、罗久蓉姐妹一致的意见是:她们可以保管这笔费用,但是要捐献到熊伯母(毛彦文)热爱的慈善事业上。而我则认为,她们姐妹在本书修订中与我日日夜夜辛苦将近一年,仅以邮件为例,当年天津、西雅图和台北三地之间讨论《往事》的邮件超过1000封,很多补充的信件打字释文以及篇章的组织整合等很多工作,罗家姐妹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耗费了很多精力,即便有人质疑,这微薄的稿酬就是作为二人的整理校订的劳务费也不为过,还有,她们为出版本书由美国和台湾不断寄来的信件印刷品,也都花费了不少邮费与复印费。她们只有收下这不多的费用,我才心安一些。所以我不赞成她们全部捐献给慈善机构,于是百花文艺出版社财务部门根据我的想法,两次将款寄到北京罗家的亲属处。此后稿费问题我也就没再过问。

        《往事》出版三年以后,我了解到还有一些信件很重要,应该补充进去最好。因此有必要做一次重版修订。经与商务印书馆联系,他们很快与我达成共识:将毛彦文暮年与罗家谈《往事》的通信墨迹予以展示,补充编入新版《往事》中,也纠正首版的些许不足,2011年,资料更加完整、形式更加新颖的《往事》由北京商务印书馆修订出版了。

        这时有人向商务印书馆提到了版权问题,此说法似乎来自熊姓后裔。为此,商务有关领导与我商量,是否跟罗家说明一下,以免引来矛盾。我实在不愿意给繁忙的久芳久蓉教授增添解释的麻烦,和带来一丝不快,于是我敷衍着。可是商务印书馆那边还在不断听到一些质疑声,于是我才给罗久芳写信,说了这事,很快接到她的回信。告诉我,她们在收到“百花”两次费用不久,就通过美国的慈善机构捐献了。不久一封航空信寄到天津,并附上有关罗氏姐妹捐献的商议过程、捐献资料、翻译文字和有关部门的感谢信件。罗久芳在信中说道:“那笔款一半为四川大地震后修复学校教室,一半帮助一名贵州贫困学童接骨手术的医疗费用。相信你一定也会赞同!”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罗家姐妹接到“百花”转给罗家北京亲属那两笔稿费后不久,“5·12”地震发生了。久芳与久蓉商量,如何把这两笔款捐献给地震灾区,使百姓直接受益。她们了解到美国一个华人慈善组织是罗家伦在中央大学的教育同行杨希震的女儿主持,在北京有捐款账户,有两个项目可资助。罗久芳说“百花”的款不多,她可以给补充到8000元整数。久蓉信道,久芳姐你做什么决定我都举双手赞成。最后的结果是由慈善机构将罗久芳姐妹的捐款加上其他人捐献的共计两万多元,转给了贵州一个患有腿疾的高一贫困学生,贵州慈善组织“滋根会”附有感谢信也都在其中……阅读这些信件,我好像看到罗家姐妹炎黄子孙那火热的心。她们不仅捐献了她们应该得的全部劳务费,还自掏腰包补充了数百元。我马上将这些信件转给了商务印书馆,从此,北京福利院毛彦文当年的晚辈同仁有关版权之事不再提及,自然熊姓的后人也没有人再有异议。罗久芳后来在电子邮件中欣喜地告诉我,他们帮助的那个孩子痊愈了。我还从久芳来信附件中看到滋根会2008年信中告诉罗家姐妹,当年15岁的男童叫李小龙,医院得到了20650元(6笔捐款合成)的医疗费以后,已去贵阳把他3岁时跌断的腿开刀连接起来,正在恢复中,可望不久能到雷山镇去上高中。此刻介绍到此,我计算了一下,这个孩子如今已经是19岁了,我想,现在的他一定会是一个懂得感恩的青年了。

        此文写毕之时,又接罗久芳教授来信。

        艳华:

        今年商务的那笔稿费,我和久蓉也同样决定捐给“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已于四月底托北京乃先表妹办妥了。当时你忙着别的事,所以没有告知。现在找到两件通信,附给你参考,“滋根”在美国的执行人也有英文回信。你知道就是,实在不用“表扬”了…… 

        罗久蓉老师来信道:

        今后与《往事》出版的相关收益,均将以相同方式捐做善款,俾让熊伯母慈爱精神遗泽人间。 

        商务印书馆教科文出版中心主任刘雁来信说:“罗家姐妹的义举,令人敬佩。”这,也是我想说的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