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菁霞)性善还是性恶,历来被当作儒家人性论的两大主流;荀子历来被公认为性恶论的首倡者,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果这一观点有问题,那么不仅两千多年来对荀子的批评有问题,整个儒家人性论史也要重写。“性恶说只出现于《性恶篇》这一篇之中,在《荀子》其他各篇中都没有见到,而且与其他各篇中的人性论不相一致。通观《荀子》全书,可知荀子人性论的主要观点并不在性恶与否,性恶说并不能代表荀子人性论,也不能代表荀子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最近于邯郸举行的“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这样声称,并说自己早在多年前即有此见。华南师范大学周炽成、江苏师范大学林桂榛等学者认为,性恶说或为荀子后学或后人添加,非荀子本人之见;性恶说与荀子人性论的整体面貌并不一致;荀子人性论实主“生之谓性”,或可称为“性朴论者”。
不过上述观点也遭到有关学者的质疑。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李哲贤认为,性恶说是荀子宣扬礼义教化的理论依据,固为其思想中心成分;只不过荀子本人对于人性的理解也有自相矛盾处。就其“以生为性”而言,他本当主张人性无善无恶;但为了论证礼义,又得主张性恶。他还说,历史上主张性恶论非荀子中心或基本内容的学者还有王先谦、蔡仁厚、陈礼彰、周德良、陈汉生、罗丹等人;但是包括劳思光、杨大膺、范寿康、姜尚贤、杨筠如、史华慈等人在内的不少学者均不赞同此见。
据悉,此次会议由邯郸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协办。会议期间还举行了“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