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历是什么时代的?
历法名,是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它的编制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西汉初年,沿用秦朝的《颛顼历》。但《颛顼历》有一定的误差。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命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第一次把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中;以没有中气的月分为闰月。《太初历》还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得出一百三十五个月的日食周期。
《太初历》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共实施了一百八十八年的时间。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大明历
也称“甲子元历”,是中国南北朝天文学家祖冲之于宋大明六年(462)编成的。祖冲之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就,结合自己卓有成效的天文观测实践,使他在《大明历》中对历法提出了许多革新和创见,因此,《大明历》成为当时最优秀的历法。
《大明历》最重要的创新是把东晋虞喜发现的天文岁差现象,引进历算之中,将恒星年与回归年区别开来。祖冲之把岁差引进《大明历》,使冬至太阳所在的位置逐年变动,使历法有了更科学的基础。这是我国历法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又改进闰法,把天文学家何承天提出的旧历中每19年7闰改为每391年144闰,使之更符合天象的实际。《大明历》规定一回归年为365.2428日,与今天的推算值仅相差46秒。他还定出精密的交点月为27.21223日,同现代观测值相比,只差11秒。
岁首建异指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与干支纪月有关的问题。岁首异建,也就是岁首的月建有所不同,即这一年以哪一个月为一年的开始。
我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以正月为岁首,也就是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但在此以前并非如此,在春秋战国时期,传说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不同的历法,有着不同的正月建,所以名之曰“三正”。夏历以孟春之月为岁首,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即夏正建寅说)。今天我们的农历仍是以建寅月为岁首,故又称之为夏历。殷代以季冬之月为岁首,即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即所谓的“殷正建丑”。周代以仲冬之月为岁首,相当于夏历的十二月,即所谓的“周正建子”。虽然月建不同,但夏、殷、周三代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月份不变,都以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秦朝统一了历法,但是以建亥之月为岁首,即以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不改称,十月仍为十月。汉初承秦制,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五月,改用夏正结束,共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自太初改历,夏历沿用下来,一直到现在。
岁阳岁名纪年法
古代还有一种“岁阳岁名纪年”,取了摄提格、单閼等12太岁年名,以之代岁,故称岁名又称太岁。以这12个岁名,相当于12个地支。用这12个名称来纪年,作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12个年分的名称,故称“岁名纪年”或“太岁纪年”。《尔雅·释天》云: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閼,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卉奋,若是为岁名。用太岁纪年起源较早,到西汉时期,历法家又取了间逢、旃蒙等10个名称,叫岁阳。《尔雅·释天》云:太岁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在重光,在壬曰玄默,在癸曰昭阳,是为岁阳。用10个岁阳与12岁名按次序排列搭配,配法同天干、地干循环反复成为60个单位,这60个单位与六十甲子相当。60年周而复始,以閼逢摄提格为第1年,即甲子。旃蒙,单閼为第二年,即乙卯,由此类推。这种岁阳岁名纪年法现久已无人使用,但阅读古书时却会遇到,如《资政通鉴》就全用岁阳岁名纪年,其名词、顺序全同《尔雅》的记载。
此外,还有一种与干支纪年有密切关系的动物纪年法,元朝自元太祖成吉思汗开始,到元世祖忽必烈,中经元太宗、乃马真后、元定宗、元宪宗,共五十多年无年号,其纪年方法是用12个动物纪年。动物12年,同今俗言的十二属相。关于十二属相,赵翼认为起自后汉,来源于北方的少数民族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