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不应被遗忘的卢作孚

    程晓刚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24日   08 版)

        近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卢作孚文集》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凡60余万字,皇皇巨册,可谓文化上的一大盛事。阅读此书的感觉,如入宝山,目不暇给,久不忍释卷。

        卢作孚先生(1893-1952)乃著名的现代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改革家。他少小贫寒,发愤自学,33岁时艰难创业,以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毕生事业。其一生足以彪炳史册的重要事迹有三:一即民生公司之成功,创现代企业在中国的楷模;二是北碚乡村建设实践,开现代乡镇建设之先河;三是运筹指挥“宜昌大撤退”,为民族保存了抗战之元气。

        卢作孚不幸于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中去世,且蒙尘近30年,完全被社会遗忘,改革开放后方得一洗沉冤,其遭际令人唏嘘。幸喜近20余年来,赖有识之士不懈地介绍,先生之名日渐彰显,即莘莘学子,亦能略述先生为民族鞠躬尽瘁二三事。我以为,此乃民族之大幸,而非仅关乎一人之荣辱;因为民族大业能否有成,只须看国人对先贤人物的态度,便可知大概。

        卢作孚先生是实践家出身,举大事而不避琐屑,时人对此多有赞扬,认为这是当代建设应循的务实精神。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卢作孚的研究,也是从企业管理入手的。这个现象,既是对先生的认识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亦是当时避免意识形态争议的最好切入点。然而时至今日,对卢作孚的研究如仍停留在“成功企业家”层面,就不免偏狭了。读《卢作孚文集》增订本,读者定会有一个强烈感受:卢作孚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实业家,也是一位对现代社会转型多有理论建树的思想先驱。

        《卢作孚文集》增订本,乃迄今为止收录先生重要著述最全面的一部,可谓几无遗漏。纵览全书,涉及宏观题目的,约占一半篇幅有余。先生所关注的宏观话题,归结起来无外两大方面:一是如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一是如何培养建设中国所需的人才。

        考察59岁辞世的卢作孚先生毕生的奋斗,无一不是与这两大问题相联系。先生对于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问题,于抗战爆发前后思考为最多。国难当头,先生不能不为国家的前景担忧。他在此时期撰写的《从四个运动做到中国统一》、《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训练》、《建设中国的困难及其必循的道路》、《论中国的战后建设》、《国际交往与中国建设》等长文,谈论的都不是“细节”,而是直指如何“将整个中国现代化”。他就现代化的目标、道路、方法等问题提出了系列化之理论主张,所虑无不周备。这次补进的《如何应付当前之国难与敌人》一文,为卢作孚于1936年7月写给蒋介石的一封信,其后中日关系之演进,彼此力量之消长,几乎全如此信所预见,可见先生之战略眼光何等锐利,对发展大势明察秋毫,堪称全局之才。

        “中国现代化”的概念,最初源于孙中山先生,在其民生主义理论范畴内,已有所涉及。而在其后,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现代化”概念并对其内容予以系统阐述的,当首推卢作孚。在彼时,农业国家的思想土壤及宗法关系网尚基本保留,“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冲击的,毋宁说是伦理、文化价值方面的旧观念更多些。如何以工业化的实践与观念“解决一切建设问题”,尚不被人注意。卢作孚在数十年中,对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建设重要性的呼吁,可谓不遗余力。他在这方面的先见之明,即便在今天看来,亦极具现实意义。譬如他认为,“任何建设,政治的或文化的,皆应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且进而认为“政治应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福利,自应先致全力于经济建设的运动”。这种思路,在当今已是社会运行的题中应有之义了;可是在漫长的历史中,曾有一度完全不被理会,以至于临歧路而彷徨,损失了不知多少时间与社会精英。

        卢作孚先生的另一个思考重点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训练”。他认为,如果人才问题不解决,如果教育方法的问题不解决,则社会的一切问题都不能解决。在民生公司,他撰写了大量针对青年成长的文章,循循善诱,以至达到了不厌其烦的程度。他对于青年,所寄期望甚殷,在公德教育与技能培训这两方面,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他认为“学校培育人才,不是培养他个人成功,而是培养他做社会运动,使社会成功”。

        他所提倡的“建设现代集团生活”之系统理论,以及他亲自主持的成都通俗教育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北碚现代乡村建设等三大“集团生活”的成功试验,更是从改变农业社会生活方式的角度,务求在人际关系上弃旧图新,着力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人际关系。这就不单是文化观念的取向了,而是体现了社会结构升级换代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才的培养与训练,即是现代国家的基础性建设,不容敷衍与忽视。

        凡此种种真知灼见,在《卢作孚文集》中触目皆是,足以振聋发聩。卢作孚先生阅历丰富,不仅是一位卓有成效的实业家,还曾长期担任政府公职,所涉层面远超出企业之外,他之眼光也就比一般企业家更为深邃。他在彼时的一些担忧,后来都不幸成为事实,他本人的命运,也恰是中国现代化颇多磨难的一个象征,足资后人反省回味。时至今日,重温卢作孚先生之教诲,仍觉对当代亦有指导意义,这就更证明了先生思想的前瞻性。

        此次《卢作孚文集》增订版,补充了首版未曾收入的佚文13篇、书信两通,特别是补足了此前有删节的重要著作《东北游记》,尤令人欣喜。望此书对于卢作孚研究能有所裨益,并能激励后学追步前贤,为民族崛起而奋进不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