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中国作家第一村”栽下梧桐树再迎凤凰来

    在庆贺开办两周年所获成绩的同时开始后续发展的思考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17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作为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村民”,来自新疆的丁燕在东莞樟木头半山的屋子里写下散文《东莞定居记》。“中国作家第一村”一开始就以一种比较成熟的面貌出现,不但集约了王松、葛水平、雪漠、陈启文、王十月、唐达天等国内知名作家相继入住,还有一批名作家将陆续入住这里。先期入住的作家已创作出一批令人瞩目的作品,如王十月的《国家订单》、《寻根团》,雪漠的《无死的金刚心》,王松的《八月桂花香》,陈启文的《共和国粮食报告》,唐达天的《一把手》等。

        “中国作家第一村”最近度过了两周岁生日。在中国作协举办的“新的生活方式 新的创作视野——中国作家第一村两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作家村文化论坛”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作家第一村”的现实意义及未来走向。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和评论家潘凯雄都希望“中国作家第一村”栽下梧桐树,引来更多的凤凰。

        “‘中国作家第一村’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群落,甚至连作家们事前也没有想到,它完全是今天中国现实生活飞速发展和作家创作方式多样化带来的一个新现象。”评论家雷达是“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村长,对于“中国作家第一村”的后续发展,雷达认为作家村还没有灵魂性建构,没有真正让天下所有作家向往的精气神。“在我的头脑中,作家村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的生态村。此生态不仅是自然生态,而且是文化精神生态。”

        对于“中国作家第一村”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面貌,有评论家认为,作家村的艺术风格是各自为战还是应该有引领的旗帜,现在还看不出端倪;也有评论家认为,作家们的创作不光文体,创作的趣味也不相同,正是文学的生态反映。“如果一棵山上都是一种树就长不好,有松树、有灌木,才能长成美丽的森林。”《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