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吟诵歌谣是学说沪语的好办法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17日   08 版)

        据沪上多家媒体报道,新学期开学后,一本新的拓展型沪语教材《歌谣》正式走进了沪上中小学课堂。《从前有个老伯伯》、《社员挑河泥》等被几代上海人传唱了数十年的经典沪语歌谣,又在“90后”、“00后”的中小学生们中间吟诵和传唱起来。

        《从前有个老伯伯》等沪语歌谣,朗朗上口,富有趣味性、灵活性和为上海独具的乡土特色。让出生在上海或在上海上学的孩子们吟诵起颇有点上海“乡音乡语”味道的歌谣,以此来了解和掌握上海方言,这确实不失为保护和传承上海话乃至保护和传承上海传统地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语言无优劣,任何语言以及方言都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根本,也是文化的灵魂。在笔者看来,所谓保护和传承上海话,最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乃是一个“用”字。

        通过吟诵上海歌谣或学唱沪剧等等,让中小学生学说上海话,这不失为传承上海话的一个好办法。这也可以算是中小学生的一项课余文化活动吧。中小学生们在说说唱唱间,上海话就学会了,就能说得蛮好蛮灵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也许不一定说得像《上海话大辞典》或《小学生学说上海话》这本教材里规定的那么标准,那,只要说的是阿拉上海人听得懂的上海话,那就可以了,那就可以算是传承上海话的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了。

        上海话的发源地和使用的主要地区在哪儿?毫无疑问在上海这座特大城市。这些年来,在上海,沪剧、上海说唱等用沪语表演的戏曲艺术也一直得到政府有效地支持扶助和社会各方的关注与参与。即便是以推广普通话和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为主要工作职责之一的上海市各级语委和各级各类学校,也都把上海方言的使用和传承放在了一个比较恰当的位置,给予了一定的地位的。比如,上海市语委相继组织专家开展了上海方言语料库的田野调查,建立语音资料有声资料库等工作。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在某种程度或某种意义上,和上海方言的保护、传承和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今年以来,上海有关各方更是加大了传承上海话的工作力度,媒体在这方面功不可没。比如,上海电视台“新闻坊”节目设立了沪语主持节目、报纸、电台和东方网等也设立或增加了学说沪语的栏目,等等。

        笔者以为,传承和保护上海话,除了政府各级语委或语言界专家学者这一头须加强对上海话的田野调查和语音资料库的搜集与建立外;在我们老百姓这一头,尤其是在中小学生乃至幼儿园小朋友这一头,完全不必搞得“吃力来兮”的,完全可以“寓学于乐”嘛,或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唱唱《从前有个老伯伯》等歌谣,或学上一段“燕燕说媒”或“芦苇疗养院,一片好风光”等沪剧唱段;甚至还不妨晚上吃好晚饭后,打开电视机看看“阿庆讲故事”等沪语节目,这就是在学说或在温习上海话了。这样也可以了。

        此外,中小学校开展学说上海话这一项课余活动,似乎也不必苛求在上海生活和求学的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或者新上海人的小朋友也必须学说上海话。完全可以随他们“怎么高兴怎么来”。也许,他们更喜欢说普通话,或者喜欢说自己的家乡话,那也很好嘛。这才展现出我们上海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与宽阔啊!

        须知,中华语言文化本来就是多民族多地域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因为不同而兼融,所以才生生不息,代代流传。推广普通话和传承上海话,是不矛盾的,更不存在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该是因为有所不同而相互兼融,因为各有所长而相得益彰吧。

        上海外国语大学  缪迅

        据沪上多家媒体报道,新学期开学后,一本新的拓展型沪语教材《歌谣》正式走进了沪上中小学课堂。《从前有个老伯伯》、《社员挑河泥》等被几代上海人传唱了数十年的经典沪语歌谣,又在“90后”、“00后”的中小学生们中间吟诵和传唱起来。

        《从前有个老伯伯》等沪语歌谣,朗朗上口,富有趣味性、灵活性和为上海独具的乡土特色。让出生在上海或在上海上学的孩子们吟诵起颇有点上海“乡音乡语”味道的歌谣,以此来了解和掌握上海方言,这确实不失为保护和传承上海话乃至保护和传承上海传统地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语言无优劣,任何语言以及方言都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根本,也是文化的灵魂。在笔者看来,所谓保护和传承上海话,最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乃是一个“用”字。

        通过吟诵上海歌谣或学唱沪剧等等,让中小学生学说上海话,这不失为传承上海话的一个好办法。这也可以算是中小学生的一项课余文化活动吧。中小学生们在说说唱唱间,上海话就学会了,就能说得蛮好蛮灵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也许不一定说得像《上海话大辞典》或《小学生学说上海话》这本教材里规定的那么标准,那,只要说的是阿拉上海人听得懂的上海话,那就可以了,那就可以算是传承上海话的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了。

        上海话的发源地和使用的主要地区在哪儿?毫无疑问在上海这座特大城市。这些年来,在上海,沪剧、上海说唱等用沪语表演的戏曲艺术也一直得到政府有效地支持扶助和社会各方的关注与参与。即便是以推广普通话和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为主要工作职责之一的上海市各级语委和各级各类学校,也都把上海方言的使用和传承放在了一个比较恰当的位置,给予了一定的地位的。比如,上海市语委相继组织专家开展了上海方言语料库的田野调查,建立语音资料有声资料库等工作。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在某种程度或某种意义上,和上海方言的保护、传承和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今年以来,上海有关各方更是加大了传承上海话的工作力度,媒体在这方面功不可没。比如,上海电视台“新闻坊”节目设立了沪语主持节目、报纸、电台和东方网等也设立或增加了学说沪语的栏目,等等。

        笔者以为,传承和保护上海话,除了政府各级语委或语言界专家学者这一头须加强对上海话的田野调查和语音资料库的搜集与建立外;在我们老百姓这一头,尤其是在中小学生乃至幼儿园小朋友这一头,完全不必搞得“吃力来兮”的,完全可以“寓学于乐”嘛,或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唱唱《从前有个老伯伯》等歌谣,或学上一段“燕燕说媒”或“芦苇疗养院,一片好风光”等沪剧唱段;甚至还不妨晚上吃好晚饭后,打开电视机看看“阿庆讲故事”等沪语节目,这就是在学说或在温习上海话了。这样也可以了。

        此外,中小学校开展学说上海话这一项课余活动,似乎也不必苛求在上海生活和求学的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或者新上海人的小朋友也必须学说上海话。完全可以随他们“怎么高兴怎么来”。也许,他们更喜欢说普通话,或者喜欢说自己的家乡话,那也很好嘛。这才展现出我们上海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与宽阔啊!

        须知,中华语言文化本来就是多民族多地域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因为不同而兼融,所以才生生不息,代代流传。推广普通话和传承上海话,是不矛盾的,更不存在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该是因为有所不同而相互兼融,因为各有所长而相得益彰吧。

        上海外国语大学  缪迅

        据沪上多家媒体报道,新学期开学后,一本新的拓展型沪语教材《歌谣》正式走进了沪上中小学课堂。《从前有个老伯伯》、《社员挑河泥》等被几代上海人传唱了数十年的经典沪语歌谣,又在“90后”、“00后”的中小学生们中间吟诵和传唱起来。

        《从前有个老伯伯》等沪语歌谣,朗朗上口,富有趣味性、灵活性和为上海独具的乡土特色。让出生在上海或在上海上学的孩子们吟诵起颇有点上海“乡音乡语”味道的歌谣,以此来了解和掌握上海方言,这确实不失为保护和传承上海话乃至保护和传承上海传统地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语言无优劣,任何语言以及方言都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根本,也是文化的灵魂。在笔者看来,所谓保护和传承上海话,最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乃是一个“用”字。

        通过吟诵上海歌谣或学唱沪剧等等,让中小学生学说上海话,这不失为传承上海话的一个好办法。这也可以算是中小学生的一项课余文化活动吧。中小学生们在说说唱唱间,上海话就学会了,就能说得蛮好蛮灵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也许不一定说得像《上海话大辞典》或《小学生学说上海话》这本教材里规定的那么标准,那,只要说的是阿拉上海人听得懂的上海话,那就可以了,那就可以算是传承上海话的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了。

        上海话的发源地和使用的主要地区在哪儿?毫无疑问在上海这座特大城市。这些年来,在上海,沪剧、上海说唱等用沪语表演的戏曲艺术也一直得到政府有效地支持扶助和社会各方的关注与参与。即便是以推广普通话和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为主要工作职责之一的上海市各级语委和各级各类学校,也都把上海方言的使用和传承放在了一个比较恰当的位置,给予了一定的地位的。比如,上海市语委相继组织专家开展了上海方言语料库的田野调查,建立语音资料有声资料库等工作。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在某种程度或某种意义上,和上海方言的保护、传承和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今年以来,上海有关各方更是加大了传承上海话的工作力度,媒体在这方面功不可没。比如,上海电视台“新闻坊”节目设立了沪语主持节目、报纸、电台和东方网等也设立或增加了学说沪语的栏目,等等。

        笔者以为,传承和保护上海话,除了政府各级语委或语言界专家学者这一头须加强对上海话的田野调查和语音资料库的搜集与建立外;在我们老百姓这一头,尤其是在中小学生乃至幼儿园小朋友这一头,完全不必搞得“吃力来兮”的,完全可以“寓学于乐”嘛,或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唱唱《从前有个老伯伯》等歌谣,或学上一段“燕燕说媒”或“芦苇疗养院,一片好风光”等沪剧唱段;甚至还不妨晚上吃好晚饭后,打开电视机看看“阿庆讲故事”等沪语节目,这就是在学说或在温习上海话了。这样也可以了。

        此外,中小学校开展学说上海话这一项课余活动,似乎也不必苛求在上海生活和求学的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或者新上海人的小朋友也必须学说上海话。完全可以随他们“怎么高兴怎么来”。也许,他们更喜欢说普通话,或者喜欢说自己的家乡话,那也很好嘛。这才展现出我们上海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与宽阔啊!

        须知,中华语言文化本来就是多民族多地域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因为不同而兼融,所以才生生不息,代代流传。推广普通话和传承上海话,是不矛盾的,更不存在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该是因为有所不同而相互兼融,因为各有所长而相得益彰吧。

        上海外国语大学  缪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