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在出版《末代皇帝的后半生》23年之后,贾英华将在《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告诉读者怎样一个人所不知的溥仪?《我的前半生》中语焉不详有意回避的诸多谜题,又是以怎样的方式破解?10月8日,晚清纪实文学作家、中国传记学会副会长贾英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末代皇帝溥仪非常态的人生,很多读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写的就是“所以然”。
“‘语焉不详’是有来由的。”贾英华说,《我的前半生》中有一个情节,也是老北京人都知道的事情:“小宣统新婚不同房”,但究竟怎么回事,大家不知道。书中涉及这个细节时,溥仪以复辟之事遮掩一切。对此,该书执笔人李文达说,史学家不好直接点评,就是语焉不详。贾英华认为,“语焉不详”有三种情况,一是回避,二是身体的原因,三是外界的原因。类似这样的“语焉不详”,《我的前半生》中有多处。
“我写《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的宗旨,《我的前半生》中有的,一概不写,不重复别人嚼过的馍。一是人所不知,二是另有新知。比如大家都知道溥仪出生在醇亲王府,出生在哪儿,溥仁告诉我是在醇亲王府思迁堂的东里间,我找到了日文原版的《日本画报》,上面有一张东里间的照片。现在这份画册就在我手里。”贾英华说,他所写的都是有依据的。迄今为止,溥仪一生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数十年间,他一直力求深入挖掘溥仪的非常人生之旅——那些人所不知或人所罕知的历史细节,尤其是故事背后的故事。比如溥仪受到毛泽东接见的确切时间始终众说不一,此次引用他保存的第一手的溥仪的亲笔书信,写入溥仪生平,填补了这一空白。
《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内容源自贾英华多年采访晚清以来溥仪结识的三百多人以及罕见档案史料,这使《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尤具无可替代的权威性;数十年来,他搜集了数千张晚清以来人物的历史照片和《我的前半生》各种原始版本及未定稿;在当今,个人垄断档案史料几乎是不可能的,贾英华则通过采访挖掘了独家口述史料,以独家史料佐证所写内容。贾英华表示,对于凡有争议的史实,均要找到第一手史料佐证,否则,绝不轻易动笔。
《末代国舅润麒》、《末代皇妹韫龢》、《末代皇叔载涛》也同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至此,贾英华已完成“末代系列”9部作品。这些作品的主人公或遗孀,无一不是他的忘年之交。“第一手史料”及其相对独占性,堪称这9部书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贾英华写的大多是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这意味着他所记述的晚清以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极具真实性的同时,更凸显独特的文史价值。作家二月河认为,基于寻访晚清以来三百多人物,珍藏数百小时录音录像,贾英华的“末代皇族系列”颇具历史价值。主人公皆身边熟之人,实乃奇缘。实述皇族演进内幕,堪映辛亥百年风云。
除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外,贾英华收藏的不少有关溥仪的文物,也在书中首次面世,譬如,清朝理藩院辛亥年印发的蒙、汉文的溥仪“逊位诏书”和“清室优待条件”、袁世凯称帝所定制的洪宪瓷盘、溥仪所亲笔写给农民朋友的信件和实寄封、溥仪原始病历档案、溥仪生前所用的眼镜和眼镜盒、文革期间使用的镜子,以及贾英华的大量采访笔录。这些真实史料和文物以及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将有助于还原一个真实的溥仪。
数十年的挖掘与撰写,贾英华不断接近事实的真相,他深深地体会到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但囿于历史局限,有些事涉及爱新觉罗家族和溥仪的微妙关系,仍半遮半掩,这些内容在书中埋下了伏笔,留待将来再续。
出版方认为,在纪念“辛亥革命”暨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一百周年之际出版此书,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