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谱文化危机昭示社会开放气象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26日   20 版)

        一直生活在城市的“90后”李靖华在壬辰年黄帝拜祖大典做志愿者时,无意间得知李姓起源于河南鹿邑,当他找爷爷要家谱查看时,却被告知因老屋漏水家谱损坏了……李靖华所遭遇的家谱缺失现象并非个例。时至今日,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家谱文化现状令人堪忧。( 9月10日 中国新闻网)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由家谱可见一斑。在囿于交通、通讯条件限制的封建社会,乃至人际交往匮乏、绝大多数人足不出户的过去时代,家谱确实发挥了家族与地域凝聚作用,而且它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从这种意义上说,“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家谱文化现状令人堪忧”,似乎有些道理。

        中国家谱文化面临断代危机,尤其是年轻人只欣赏不参与,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堪忧”,一面“可喜”,家谱面临危机恰恰昭示出现今社会的开放、开明与进步。

        家谱无疑是对家族血缘关系的固化与强化,在数千年的小农生产模式下,修续家谱可以将一定地域的人们通过宗氏家族紧密联结一起,在达成家族与祖先认同基础上,不断增进家庭、家族间向心力,从而使家庭家族繁衍壮大,最终促使社会保持向前动力。然而,家谱的固化与强化效应过于放大,亦会导致家族内部固步自封、家族之间互相排斥,甚至因为利益纠纷酿成家族间打斗火并等,这种景象在过去年代并不少见。在现代法治社会背景下,家族间虽然不再竞起硝烟,但“看不见的硝烟”仍时时可见。比如机关、事业单位体制内的任人唯亲,还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出现的家族企业等,都可以视为家谱文化的延续与镜像。无论是“家族单位”,还是“家族企业”,其内部运行信任关系都是基于血缘关系来维系,即使家族成员并不适合某一职位,也会根据“疏不间亲”的原则来安插,在用人方面难以做到唯才是举人尽其能。在内部管理上又会出现双重标准,家族成员不可避免地对外来人员形成排斥氛围,影响单位与企业正常运行,进而言之就是对社会健康运行带来家族关系羁绊。

        不仅如此,家谱文化也会影响公民个体轻装上阵。在现代社会不宜强调家谱文化,因为有人出身名门望族,心理上就会有优越感;而大批人来自社会下层甚至出身卑微,就会产生受挫甚至屈辱感。这样以来,有人非要“追根溯源”拼命将自己祖上跟大户人家甚至皇亲国戚攀上关系就不足为怪了。

        建设公民社会,我们必须摆脱“家族社会”的因袭包袱。

        现代社会,人群之间交往已经打破家族樊篱,一日千里早已变为现实,连地球都变成村了,放眼天下的现代年轻人,自当有开放气象与包容胸怀,淡化家谱意识再正常不过。中国家谱文化面临断代,正是开放社会的征兆之一,在这个社会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仅日益成为可能而且逐步变为美好现实。如果有人再问:“我们的祖先是谁?从哪里来?” 就该这样回答:我们都是华夏儿女、轩辕子孙,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

        深圳市龙岗区  涂启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