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9月12日 星期三

    弥补精英历史与大众历史断裂的创举

    ——评龚延明《诗说先秦史》、《诗说两宋史》

    汤一介 乐黛云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12日   15 版)

        《诗说先秦史》、《诗说两宋史》是个非常大的创举。

        目前文化事业发展中有一个很大的断裂,精英的工作与大众文化的传播好像完全是脱钩的,精英所做的工作范围越来越窄,当然这些工作也是必要的,但不能只做这些事情。如果所有的人都只做很窄很小的题目,那大的事情谁来做呢?尤其是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提高全民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了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现在没有人做,没有人真正认真的研究这个问题。所以在老百姓中泛滥的是所谓的“戏说”,有的电视剧甚至不忍目睹。虽然不能用历史事实来要求文艺作品,但是有的作品实在“戏说”得太出格了,这些作品无法让大家学到知识,无法让大家得到精神的提高和享受。所以必须要有人来做普及的工作、大众文化提高的工作,但是很多有学问的人往往不愿做,觉得是小菜一碟,没有太大的价值,不能传之久远。而真正在做大众普及工作的人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又太过有限。由此可见,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脱钩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很需要有学问的,尤其是顶尖的学者来做大众文化传播工作。龚延明先生的《诗说先秦史》、《诗说两宋史》让我们很感动,书中每句话都有出处,旁边还有注释,不是随便来讲的。龚先生在宋史研究、中国历史研究方面都是顶尖的人物,能够放下身段做造福于百姓、造福于文化的工作,我们是非常敬佩的。

        文、史、哲在中国原来是不分的,是合在一起的。可是到了后来,特别是西方学术进入中国后,文史哲分得很清楚,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目前,西方也在回归文、史、哲跨学科的研究,而且这种跨学科研究在当前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要做到使文、史、哲相互沟通,将文史哲重新汇集在一起,并运用现代的手段,通过媒体、绘画,造福国内外大众,尤其是孩子。龚先生在这一点上也是走在最前列的。1990年,他主编过一部《绘画本中国通史》(六卷本),这套书影响很大。我在国外的孙子很爱看,连带中文、历史一起看。

        现在,龚先生又向前跨出了一歩,将诗与史结合在一起,撰写了一套《诗说中国史》(八卷本),内涵富于学术性。龚先生从一开始就将绘画、诗歌与历史本身结合在一起,的确是一个创举。希望浙江古籍出版社在出了《诗说中国史》以后,出版诗、画、史结合在一起的图书,可采用小开本,走简装、平价路线。这不仅有益于国内,也可造福广大华侨子弟。国外华侨子弟的传统文化教育正是缺少一个简明易懂的范本,目前所出图书,往往太深、太厚,很难读,自然不易引起相关读者的阅读兴趣。《诗说中国史》中的插图非常漂亮,利于阅读。

        历史本身有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事实的历史,另外一个层次是叙述的历史。叙述的历史与作者的观点、掌握资料的多少、取舍、重点有很大关系,怎样取舍,怎样详略,不同的作者写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好两个层面有个交叉点,虽然是叙述的历史,但是必须要依据事实,有根有据。龚先生对此做得比较好。他所撰的《诗说先秦史》、《诗说两宋史》,真凭实据正确地反映历史,这是对事实历史的尊重。更值得称道的是,用五言诗来叙述,琅琅上口,不枯燥,显得活泼。可以说,《诗说中国史》是将事实的历史与具有创新形式的叙述历史两者相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举。

        比如《诗说两宋史》,宋朝三百年历史那么复杂,该书的诗说两宋历史,却非常清晰,言之成理、事出有据。如果没有顶尖的学术修养,是写不出来的。

        反映正确的史实,要有进步的历史观。《诗说先秦史》、《诗说两宋史》,都有比较正确的历史观。从《诗说先秦史》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战争观、统一观和对先秦诸子的认知;从《诗说两宋史》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两宋的和与战、侵略与反侵略、统一与分裂、忠与奸以及宋与周边国家的碰撞所持的观点与立场,均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正义感与进步史观。我和汤先生非常关注南宋历史。南宋虽是亡国之痛、偏安一隅,但南宋的社会发展却对中国历史非常重要。临安的文化,可以说是首屈一指。龚先生《诗说两宋史》用进步的历史观,简明扼要地总结出宋朝历史,无可挑剔。

        《诗说中国史》用五言诗叙述中国通史的创造性文体,使读者读史能琅琅上口。《诗说先秦史》、《诗说两宋史》有重点地选择历史事实予以诗化表述,既符合历史真实、具有合理性,又能通俗地表达历史。真正的大众历史,就应该是这样。而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如对《诗经》的阐述,《诗经》的发展历史很长,其中含纳了很多知识,很难概括,但是在书中龚先生用非常顺口的诗句进行了汇总,如“周朝有行人,职事系在身。随身携木铎,边走边摇铃。好诗即上闻,报至天子听。总集三百篇,大名即《诗经》。”与民间口头文学完全是一致的,不用看字,只听就明白其中表达的意思。真正通俗的东西,真正大众化的东西就应该是这样的。

        (据乐黛云教授在“《诗说中国史》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