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

    中国文化出版文化资源有待深度挖掘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8月29日   15 版)

        读书报:包括图书在内的国外文化产品将进一步放开,您觉得这一趋势会对中国出版业发生什么影响?您所在的出版社将如何应对?

        俞晓群:国外文化产品进一步开放,必定会对国内出版业产生一定压力。所谓压力,就目前而言,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出版水平还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改革开放时间不长,我们的思想解放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我们的政治与文化体制改革尚在行进之中,我们出版市场机制建设还没有完成,我们在新形势下的文化产业定位还在推进之中。当然压力也会转化为动力。为了求生存、求发展,我们需要在机制上、政策上拿出更多的办法来,比如行业管理的进一步放开,法制化建设的进一步健全。

        这种压力首当其冲就是对中国出版业的市场冲击,目前中国出版业营利能力弱,很多出版机构都处于严重的负债经营。因此,为了应对压力,国内出版机构应该有两个清醒认识。

        应对这种压力,我们认为,首先还是要加强自身认识,在当今形势中找到最适合的商业模式。通过建立商业模式,找到一种稳定的盈利模式,提高抗风险能力,这是应对市场冲击的基础。其次,要做好产品。出版业竞争说到底还是内容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出版社从市场定位上、图书品种、出版社自身建设上发力,创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

        目前我国大多数出版社处于没有自己的产品,在资金上依靠与民营书商合作的经营模式,而民营出版业一直徘徊在政策的边缘,与国外出版都很难达到同台竞争的局面,这是我们多年形成的软肋。海豚出版社从3年前开始逐渐摆脱这种局面,大力策划出版本版图书,进行长、中、短三线产品的布局,目前已经形成了少儿和人文社科两个本版产品线,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图书。

        读书报:国内出版集团融资重组兼并如火如荼,一些出版集团和出版社也展开了和外资的合作。您认为外资进入中国出版业前景如何?您所在的出版集团或者出版社对引入外资持何种想法?

        俞晓群:新资金进入出版行业,内资外资并不是一个重要问题。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多方合作也是出版社发展的必经之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资本方面的开放也在逐渐深入化,之前,资本开放一直受到限制。外资进入出版行业,是一件好事情,出版尤其是图书出版是靠销售产品为唯一盈利来源的,目前出版业与其他很多行业相比,完全是一个微利行业,靠自身资金流的滚动实现跨越式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不排除依靠超级畅销书使资金迅速回流而发展迅速的个案存在,在这种条件下,外来资本的进入可以给出版业带来活力。目前对于外来资本的进入的关键点在于合作模式上,是对整个出版行业的开放而允许外来资本以股份的形式进入出版社,还是仅仅在出版项目上允许外来资金的进入,这种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是一个分水岭,最终还要取决于国家政策层面对出版业的开放程度。

        读书报:网络冲击、阅读率下降、传统纸媒日益边缘化……出版业面临众多困难。您觉得哪些困难是无法克服的?这些无法克服的困难是否会对出版业的未来产生致命影响?

        俞晓群:网络媒体的出现只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如果说网络媒体使人们的阅读率下降,这是很值得商榷的。网络媒体尤其是搜索引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对信息类为主的出版板块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文化出版冲击相对较小,像一些有存留价值的高品质的文化典藏书籍。

        因此,对于网络媒体对于传统出版业的冲击,我们没必要过于悲观,这种冲击对于传统出版业形成的“困难”反过来促使出版机构带着危机感调整出版方向,在产品定位上寻求突破,出版社必须摒弃快读消费品,停止出版跟风的垃圾图书,在高品质的文化出版上寻找出路。

        读书报:此次BIBF(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贵社有哪些参与版贸的图书?在中国图书走出去战略中贵社能做哪些工作?

        俞晓群:海豚社隶属中国外文局,是中国版权输出的前沿阵地,我社策划出版社蒙学教育系列图书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每年的都有数十种版权输出,这是我社每年BIBF上的重点产品。许渊冲文集、丰子恺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我们将以全新的面目在BIBF上展示给世界。海豚社今年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出版文化进行了深度发掘,已出版近百种图书,形成的一股热潮,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原创的较高水准,这是我社今年BIBF上的重点图书。

        读书报:能否请您结合自己所在出版社的实际,谈谈下一步国际化的图书市场机遇在哪里?如何抓住这些机遇?

        俞晓群:近30年来,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中,中国读者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很强的认同,甚至达到了追捧的程度,而中国的原创能力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下降。中国出版人已经形成了一致的危机感,但是对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如何深度挖掘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出版人的责任,也是在国际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的机遇。(本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