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方文国)近日,刚刚迎来两周岁的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邀请了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北京日知图书公司、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公司等五家入驻企业代表,以及本报在内的十多家在京媒体,面对面就园区的成长及未来展开了一次对话。这次对话,与会者对园区两年来的快速发展进行了经验总结,同时也是园区在向社会问路前行。
2010年5月10日挂牌成立的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已有32家企业入驻,其中仅图书策划公司就有27家,包括北京磨铁图书公司、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公司等龙头企业。成立当年(2010),园区销售总码洋达70亿元,利税总额达15亿元。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负责人唐学雷告诉读书报,为解决园区内非公有文化机构参与出版的通道问题,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2011年年初,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主管主办的原京华出版社转企并更名为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改造后的联合出版公司承担园区出版服务平台的职能,为入驻企业提供选题论证、三审三校、图书印刷服务,入驻企业自己负责图书策划、设计和包装、市场运营。
据北京磨铁图书公司总裁沈浩波透露,进入园区后,磨铁公司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放大,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图书发行总码洋达到6.6亿元,比上年增长32%;同年实现纳税3395万元,每本书的平均销量从2009年的2.4万册提高到3.3万册。2011年图书发行总码洋达8亿元。同时,磨铁公司的产业链进一步完善,2010年年底创办的专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在2011年年底已创造近千万元的利润。
沈浩波对两周岁的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有着极高的评价——“园区是民营出版的合作者、服务者、提升者、指导者”。他说,园区真正能为企业提供多种形态的服务。比如刚刚合作出版的金一南少将著作《浴血荣光》,首发式是以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和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的名义来组织举办的。入驻了园区以后,磨铁公司成立了党支部,挂靠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党委名下,更有了大局观和方向感。精品意识更强了,精品图书比例快速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图书品质。
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公司董事长陈黎明告诉读书报,各地各类的园区非常多,但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这样的园区在全国是惟一的。这体现在她在思想上的解放,以及强大的后台服务功能。企业入驻园区虽然时间不长,但进驻后发展非常迅猛。工作业务范围从传统的出版传媒到数字出版,旅游媒体及文化物流,仅传统的出版传媒这一领域,精典博维推出有近500个产品,发行码洋过2亿元。
越来越多的知名书业公司陆续入驻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产业的聚集效应得到了鲜明体现。据天闻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人事官张铁卿介绍,天闻数媒入驻园区后,与身边的企业——北京时代光华图书公司联手开展了合作,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超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园区企业已通过该平台策划了数十部原创图书,这些作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其中,《做最好的党员》发行量已突破70万册,励志小说《胆小鬼》月发行量突破25万册。在业界的多个畅销书排行榜上,联合出版公司的图书占有率不断上升,比如《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金一南的《浴血荣光》等,排名前列,持续打榜。
“园区就是一个孵化器,能让入孵企业省钱又省心,从企业选题论证、编校、审读、出版,园区都有专人负责,企业只需要一心一意地想着发展。”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冯俊科表示。
让北漂的书业尤其是民营出版真正找到了家。随着这样的口碑在业内口口相传,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也越来越大——中国出版业改革试验区。如何更好的留住现有知名企业,以及吸引更多更大的企业进驻,产业政策除了出版合作之外,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政策的配套落实,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去突破。
唐学雷告诉读书报,出版创意产业园核心区总共有20000平方米,早已无法满足更多企业的入驻。产业园计划走“一园多区,分期建设”的路子。据悉,园区建设共分三期,一期重点发展园区核心区,即德胜国际中心和北京出版集团出版创意大厦,建设周期1至2年;二期重点建设多个特色功能区,建设周期2至3年;三期重点开发拓展功能区,建设周期5至10年。他还强调,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多,产业园还将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成果奖励等形式,加大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