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历史责任感,促使着一代又一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学人,本着对历史和现实的终极关怀,前赴后继地从事着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总结,由此形成了汗牛充栋的关于中国通史方面的著述。且不说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卷帙浩繁的通史撰述,即如20世纪而言,自1900年章炳麟提出撰写新型中国通史的主张始,一百年间,就出版了一百三十多部不同题裁的中国通史著作,章炳麟、梁启超、夏曾佑、吕思勉、邓之诚、周谷城、缪凤林、张荫麟、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尚钺、郭沫若、张舜徽、蔡美彪、白寿彝等众多的史学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以说,撰写一部理想的中国通史著作,始终是20世纪中国史学家魂牵梦萦之事。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使得这些《中国通史》撰述的已有成果无论是在理论观点,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与当代社会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断裂,一方面,许多历史学者在致力于中国历史解释新体系的构建。一些学者放弃了以往以五种社会形态更替为理论架构的中国通史体系,开始了重新建构新的中国通史编撰体系的尝试。另一方面,在编写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读者阅读趋向的通俗性历史读物和历史教科书方面,学者们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由于这类著作,既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叙述,又要注重中国历史体系的阐述,所以在表述形式上就要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由中华书局组织编写的“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系列丛书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李靖莉和陈虎先生编著的《一本书读懂春秋战国》,就是该丛书当中的一部。该书由两编构成,上编“春秋战国历史大势”分“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两目,以时间为顺序勾勒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下编“春秋战国历史专题”分“政治、军事与法律制度”、“社会经济”、“哲学思想”、“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习俗”五目,以专题形式,从制度、经济、思想、文化、习俗诸方面展示春秋战国的社会风貌。纵观全书,具有以下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体例新颖。该书分上、下两编,编下设目,目下设子目,编、目的设置匠心独运。编、目前有“篇章概述”,介绍这一时期的发展概况;正文有“历史故事”,讲述重大事件中的细节或人物;有“大事年表”,以编年的方式展示历史故事所处的时间坐标;有“图片传真”,展现讲述内容的相关场景;目后有“相关链接”,以名词解释的形式阐释历史故事中的相关事件。这些栏目既可单独成篇,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春秋战国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生活层层展开叙述,条理清晰,使历史常识和背景知识交代清晰而丰富,在体例上较以往的图书有所创新。
二是写法独特。该书对春秋战国的历史没有采取记账薄式的平铺直叙,而是以“故事”的写作方式入手,娴熟地驾驭不同史料,将它们融会到每个故事中,通过故事呈现春秋战国的历史图景。每个故事构成春秋战国历史中的一个点,点与点连缀形成“目”,“目”与“目”串连形成“编”,最后汇总到春秋战国这个主题下。这样的写法使得全书的内容既有一定的起伏性,又有系统性,在写作手法上独具特色。
三是资料翔实。该书上编囊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下编描摹春秋战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既相互联系又避免重复,使读者能够从纵、横两个角度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书中引用了大量历史资料,意欲通过历史资料,忠实地反映春秋战国的历史画面,但又并非生硬地堆砌史料,而是对史料进行细致地分析和解读,在解读中表达出作者的独立见解和认识,使普及性读物拥有了些许学术色彩。
四是可读性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时代,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这一时期人物蜂起、事件迭现、给人以头绪凌乱的感觉。该书以故事为基本要素,故事又取材于传统的典籍,叙述有理有据,情节完整准确。故事中配以大量的地图、人物图、考古图片和系统的大事年表,故事后辅以重要名词的知识链接,使读者可以减少阅读疲劳,既能体会春秋战国的发展大势,又能感悟春秋战国的社会图景,在轻松阅读中获得知识。让历史“活”起来,让更多的读者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接受历史、感受历史,这正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