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7月18日 星期三

    情思如缕“霜叶红”

    谷 羽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7月18日   19 版)

        一千一百多年前的某个晚秋季节,晚唐诗人杜牧乘车出行,日落时分,目睹山中经霜的枫叶,内心不禁诗情涌动,脱口吟咏出四行诗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风流倜傥的诗人锦心绣口,才情非凡。“霜叶红于二月花”,七个汉字包含多少诗情画意!一经问世,便广为世人传诵,不胫而走,成了千古名句。好诗不仅穿越时空,流传百代而不衰,还能超越民族疆界,引起国外翻译家关注,借助译家之笔走向世界。

        千年之后,杜牧的《山行》不仅有日译本、英译本,在俄罗斯,先后就有五位汉学家翻译过这首诗。这里只介绍其中动笔最早的两位。第一位是翻译《易经》的尤·休茨基(1897—?),他是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得意门生。1923年俄罗斯出版了《唐诗集——悠远的回声》,其中就包括了杜牧这首绝句。休茨基采用六音步扬抑抑格对应原作七个汉字,一行译成两行,奇数行九音节四音步,偶数行六音节两音步,押交叉韵,韵式为abab,既注重诗意内涵,又顾及原作的形式、节奏和音乐性。回译成汉语大致为:

        行走山中

        行走的小路崎岖陡峭,

        通向寒冷的山坡,

        高高的峰巅白云缭绕,

        有孤零零的房舍。

        停下车来,我爱观看

        晚霞映照枫林叶,

        经霜的叶子一片红艳,

        胜过二月的花朵。

        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提倡译诗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既强调语言准确,又注重审美价值的艺术追求。休茨基完全遵循了老师的教诲,他翻译的诗歌得到院士首肯,也便顺理成章。

        《山行》的第二位俄文译者别列列申(1913—1992),同样才华出众,他侨居中国长达32年,翻译过《离骚》和《道德经》。他采用六音步抑扬格翻译这首诗,语言简练,只有四行,形式更接近原作,回译成汉语是:

        山中旅行

        山坡上的石径弯弯曲曲,

        透过层层云雾传来人声,

        停下车来我欣赏枫树林,

        霜叶的颜色比春花更红。

        跟原作对比,译作有两处随意性的变通处理,一是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视觉形象,转化成听觉形象:“透过层层云雾传来人声”,或许他认为云雾遮蔽,难以看到山上人家。其次,把“二月花”译成了“春花”,主要从节奏考虑,“春花”比“二月花”少一个音节。别列列申译作的最大优点在于简练,原作四行,译作也四行,形式更接近绝句。但若从词义准确、充分尊重原作角度着眼,则休茨基的翻译更胜一筹。总之,两位翻译家的两篇译作都是以诗译诗、注重审美的翻译,都能让俄罗斯读者大致领略杜牧原作的艺术魅力。

        有意思的是,别列列申不仅赞赏“霜叶红于二月花”,翻译了《山行》,他还创作了一首抒情诗,题目就叫《霜叶红》,或译《霜下红叶》。2001年我翻译了这首诗,收进了诗集《松花江晨曲》当中。现在引用如下:

        霜叶红

        霜叶红——说起来多么奇妙。

        中国有多少聪慧的词句!

        我常常为它们怦然心动,

        今天又为这丽词妙句痴迷。

        莫非枫叶上有霜?但是你——

        乃是春天鲜艳娇嫩的花朵!

        你说:“春天梦多色彩也多,

        秋天吝啬,秋天很少树叶。

        秋天干净透明,忧伤而随意,

        秋天疲倦,不会呼唤生命。

        秋天的叶上霜是冰冷的铠甲,

        秋天傲慢,从不喜欢爱情。”

        不错,但秋天中午的太阳,

        仍以热烈的光照耀枫树林。

        总有短暂瞬间:霜雪融化,

        让我目睹霜下红叶与芳唇。

        别列列申学习汉语多年,喜爱中国文化,对中国诗词、绘画、音乐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以《霜叶红》为题写的这首诗,既有借鉴,又有创新。诗中两个人物,一个以少女口吻说话,而爱慕少女者显然已过中年,两人年龄存在明显差距。少女喜欢多姿多彩的春天,对秋天表示淡漠。中年人巧妙地回答,秋天中午的太阳,以热烈的光照耀枫林。他相信,总有霜雪融化的瞬间,让他目睹霜下红叶与芳唇!这意境美好而富有诗意。少女单纯,诗人执着,情意缠绵,相当生动。

        2008年3月,我阅读了李萌博士研究在华俄国侨民文学的专著《缺失的一环》,其中有两章专门研究别列列申的生平与诗歌,不仅提到了《霜下红叶》(即《霜叶红》)这首诗,更有趣的是他还影印了诗人别列列申亲自翻译成汉语的译文《霜红》:

        霜下红叶,奇怪的名字:

        希奇的名字,中国有多少?

        屡次为其诱惑而欢欣,

        今日再爱奇怪的名字。

        霜下枫叶呢?那倒不对:

        因为你是一朵春晨花!

        但你说道:“春富于鲜花,

        秋天比她吝啬,叶子少!

        秋天洁净抑郁而自由,

        秋天疲倦,别叫她生活!

        秋天的霜像冰冷盔甲,

        骄傲秋天不要你爱她。”

        然而,秋天中午的阳光

        在枫园中也耀得更强。

        要来一刻,讨厌霜融化

        我在霜下寻找红叶唇!

        李萌博士写道,《霜下红叶》包含着别一番故事,它是由一个叫“霜红”的中国人的名字演化而来。在对中国人名字的精巧大加欣赏后,别列列申拓展了“霜红”的意义,并把它转化成一个色情形象。他后来回忆说:“《霜下红叶》是受我在杭州遇见的一个非常年轻的大学生的启发而写的(当时我和添生在一起……)。他叫‘霜红’,也就是‘霜下红叶’。我请人给我解释这个名字的意义,结果得到作一首诗的题目。那个年轻人当时在我居住的上海读书。我把自己的地址给了他,但他从没来找过我。”在为这首诗所做的另一处注释中,别列列申回忆说,霜红是他在杭州基督教青年会短期留宿期间的同屋,当时19岁,长得很帅气。在一封信中,他也提到那些天在杭州,他常与添生和霜红一起聊天。别列列申从添生那里得知,“霜红”听上去更像女孩子的名字,因此他决定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掩护下,创造一个爱的对象。在诗中,红叶在拒绝他的追求,但是他不肯放弃。诗人以此挑明,他所寻找的,不只是美丽的红叶,而且还有一个年轻男子的亲吻。在拿一个中国名字做文字游戏的同时,他创作出一首以同性恋情为主题的抒情诗。

        正是从《缺失的一环》这本书中,我了解到别列列申是个同性恋者,刘添生是他的同性恋朋友,霜红是他倾慕的对象。《霜叶红》表面看像爱情诗,实际上是一首委婉曲折表现同情恋主题的抒情诗。

        至于把这首诗理解为爱情诗,还是同性恋诗歌,不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古以来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我个人倒是倾向于把它看成爱情诗。不管怎么说,一个身穿道袍的修道士,口头上笃信宗教,实际上却结交同性恋朋友,难免让人感到其性格的分裂。后来别列列申在上海确实也通过申请,退教还俗,这大概也是他出于无奈,不想再忍受灵与肉激烈冲突的痛苦与煎熬吧?

        尽管别列列申在性向选择上不同于常人,但是他毕竟翻译了《道德经》、《离骚》、中国古诗集《团扇歌》,不仅翻译了杜牧的《山行》,还写出了内涵丰富的《霜叶红》。总体而论,他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不愧是令人敬重的诗人翻译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