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7月11日 星期三

    重返旺盛生命力的杜夫海纳

    ——以一种法国哲学的视角

    宋 羿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7月11日   10 版)
    《重返本源和谐之途——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尹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50.00元

        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进入中国学人的视野其实非常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潮中,其代表著作《美学与哲学》的中译本应运而生,而《审美经验现象学》的中译本则在1992年出版。在一段时间内,其在中国美学研究界的知名度远远高过了英伽登、盖格尔等现象学美学前辈,以及同时代的梅洛-庞蒂、保罗·利科等法国哲学家。在那时,甚至更多的人是通过《审美经验现象学》来了解现象学思想的,此可谓中国现象学接受史中一个独具特色的事件。然而颇有戏剧性的是,随着新千年后现象学热的出现,杜夫海纳反而渐渐淡出了研究的中心领域,虽然零星也有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章出现,但毕竟热度大减。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学界对梅洛-庞蒂和列维纳斯的关注日益增多,杜夫海纳的位置更是处在了一种不尴不尬的境遇里,以至于在目前诸多有关现象学和法国20世纪哲学谱系的论述中难见其名。从一个侧面来说,其思想的原创性和影响力甚至基本被当下学界定位在二流与派生的境地中,再难澄明。不过最近,在尹航的《重返本源和谐之途——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这本专著中,杜夫海纳思想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张力却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被再度揭示出来。在其中,我们追随作者的法国式哲学视角,重新看到了一个仍然富有旺盛生命力的杜夫海纳。

        现象学与美学的相遇并不为奇,特别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所提供的意向分析方法完全可进入到审美意识的研究之中,这在英伽登的美学理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海德格尔与美学的相遇则大有问题,如若还把海德格尔之后的美学称为美学的话,即便重新改换美学的研究对象、话语方式与研究方法,也很难抵挡美学进入一种混沌化的境地。尤其是在法语哲学中,所谓的美学、诗学、文论、语言学……已经很难被分辨。甚至可以说在这个视域中,美学已被消解得无处可寻又无处不在。杜夫海纳于20世纪法国哲学的首要意义在于,其为法语哲学保留了美学这个传统的阵地,一方面他选取了海德格尔的路向,使美学进一步脱离了原先意识哲学与理性哲学的樊笼;另一方面他又借助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成果,深入细致地描述了审美的经验,极力阻止美学被消解的混沌化趋势。所以在杜夫海纳的思想中,有一种特殊的张力,是处在存在与反思、混沌与描述之间的一种来回、一种平衡。这本书的作者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平衡,尤其是成熟的话语运用,显示了其基本的概念哲学和诗性哲学的素养。可以游走在这两者之间的写作并不多见,由此也可以嗅到作者治学与行文中浓厚的法国学术味道。

        作者以主体间性为切入点,是符合法国20世纪哲学的一贯精神的。从胡塞尔的巴黎讲座开始,主体间性问题就成了贯穿整个法国20世纪思想内里的一个主脉。这个问题早在梅洛-庞蒂那里,就成了其原初知觉向外建构的一个基本环节,而在萨特那里,他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伦理担当,直至其后列维纳斯的奠基性的伦理他者出现,这整个过程杜夫海纳都有经历。作者深入挖掘了杜夫海纳主体间性思想的这种变动和深化,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是未有的。特别是最后选取马丁·布伯的思想来进行比较,深具启发意义。从罗森兹维格到马丁·布伯直到列维纳斯,犹太哲学给现代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他者的视角,而这种宗教性的意蕴只有在杜夫海纳这种海德格尔式存在论基础上才能为西方哲学所领会。只是全书中,缺少了列维纳斯这个重要的比较维度实在是一种遗憾。

        全书多次讲到审美知觉,在这一点上作者并未以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扩展比较的对象,而是选择了自在与自为的论域进行了描述。这是很有洞见的。法国20世纪哲学历来就有“3H”根源的说法,显示了胡塞尔、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三位思想家对法国现当代哲学的深远影响。学界长期以来都关注在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上,少有人论及法国哲学的黑格尔之缘。作者此处选择的自在与自为的关系,其实也是早期萨特和梅洛-庞蒂哲学中反复使用的表述,特别是这种关系可直接上溯到科耶夫《精神现象学》讲座中,又可再回落到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之内。作者由此展开的论述,较为细致地把握了杜夫海纳思想深处的黑格尔式渊源,这确实是国内学界少有探索的地方。

        书中对人与自然之间本源和谐关系的探讨也颇有见地。联系梅洛-庞蒂的讲稿《论自然》及其遗著《可见与不可见》来看,我几乎认为杜夫海纳是有意为梅洛-庞蒂的思想塑造了一种可能性的结尾。“自然”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所特有的。从笛卡尔开始,这个概念就被反复讨论,直至现代哲学中,“自然”被赋予了一种存在论价值,而这种存在论式的法语自然概念,一直被隐藏在诸多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描述下,难以露面。作者此处的论述十分到位且全面地点出了这种渊源,并将此放在了杜夫海纳思想的最终路向上,实为一种巧妙的归置,也在很大程度上点出了杜夫海纳的古典情怀以及终极面向。

        在我看来,这本书也许并不是最全面的杜夫海纳研究,但却是较为地道的法国哲学研究,作者努力在用一种法国式的视角来审视杜夫海纳的思想,而这种审视所带来的启发,非同主题的其他研究所能及,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点燃重读杜夫海纳思想的热情。

        反思我国当下的文科学术,似乎相当多数的论者都采取多快好省、避重就轻的思路,选题热衷政策热点,论证一个比一个生猛,成果刊发数量足以吓倒很多国外学者,关系资源铺天盖地地占领了学术的所有领域,而真正踏实地坚守在基础理论上的研究者和成果少之又少。相比之下,《重返本源和谐之途》这本致力于重新挖掘经典理论之现代意义的专著却让人感到一丝格外的清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