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7月04日 星期三

    谁最早提出整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十三经》的动议?

    陈福康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7月04日   05 版)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先生提出来的。

        我在《中华读书报》上,看到山东大学联合中华书局启动《十三经注疏》汇校、点校工程的消息,感到非常高兴。又看到在《四问〈十三经注疏〉汇校、点校》一文中,徐俊先生这样说:“1956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先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二十四史》’的建议,并满怀豪情地说‘这是千秋的事业’。《二十四史》点校从1958年启动,次年第一种《史记》出版。那么,在此前后,是否有整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十三经’的动议呢?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制订了《三至八年(1960-1967)整理和出版古籍的重点规划(草案)》,点校本《二十四史》列入规划,《十三经》则以清人注疏著作为主……”

        也就是说,徐俊先生提出了在1956年前后是否有过整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十三经》”的动议的重要问题,但他却没有回答。我想接着他的提问回答:在那前后提出这样的动议是有的,提议者仍然还是郑振铎先生。他正是在提出整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二十四史》”的同时提议的,而且,他还一直把《十三经》放在《二十四史》的前面。

        1956年11月25日,郑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谈印书》的文章中,便提到:“凡需要量比较大,而且应该加以重新整理,甚至必须加以新注、新解的古书,像《十三经》、《二十四史》之类,则我们得集中些专家们组织专门的编辑委员会,分别进行整理工作,俾能于几年或十几年之内,有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十三经》、《二十四史》出版。在这方面,说来话长,拟写专文论之,这里不多说了。”

        这年年底,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第32次会议上,决定创办一个全国政协的内部刊物《政协会刊》,由郑振铎任主编。1957年1月28日,该刊创刊。2月8日,郑先生在给上海图书馆潘景郑的信中说:“正在考虑,如何进行比较切实有用的工作,例如重印整理过的《十三经》、《廿四史》之类。此时不做,此项工作便将无人能做了!薪尽火传,承先启后的事业,正待我辈从事之也。”接着,在4月25日出版的《政协会刊》第2期上,他便正式发表了他的“专文”《整理古书的提议》。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他指出:“有许多重要的古书,我们还没有动手去整理。这是一个很大的空白点。鼎有三只足;学术研究和创造、发明,也有三只足。一只足是现代科学,一只足是民族文化遗产,一只足是外国的古代文化遗产。缺少了任何一只足,这座鼎就会站立不住。学术研究、创作或发明是要在古今中外的知识、学术的累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国外的著作,靠翻译;民族文化遗产,靠整理。我们提倡民族文化遗产已有好几年了。但对于最重要的古代文化的宝库,像《十三经》、《二十四史》之类,曾经加以整理了没有呢?”

        郑先生指出:“像《十三经》,阮元刻本,本来可用。但新出现的‘石经’、单疏、古写本、古刻本等等,可资以校勘的,还有不少。如果把《十三经》再加以一番整理,一定会后来居上的。”郑先生满怀豪情地说“这是‘千秋’的事业”时,是包括他期待的“最正确、最可靠、最有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十三经》”在内的!

        现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我仍然想起了一联诗: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