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瘦西湖,到狮子山,再到丽娃河,这就是华学诚的学术之路。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华学诚的幸运在于赶上了“文革”后恢复高考,他是这一历史性决策的第一批受益者,从此从乡村走出来,最终走上学术之路。
1977年,因为填报志愿的失算,华学诚以高出南京大学当年录取分数线20多分的成绩被扬州师院中文系录取。沮丧的华学诚很快发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瘦西湖畔,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还有建国前曾任东吴大学教授的王善业等诸多先生的指点。
大学毕业后,华学诚在盐城工作了几年,随即于1985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读硕士,师从刘君惠先生,开始专攻扬雄《方言》,由此确立了一生研究的方向,一百多万字的卡片装了满满两纸箱后,华学诚的学术道路迈上正轨。
从1998年开始,华学诚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前后8年,可谓“忙碌、紧张、充实、快乐”,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史和汉语方言学史,先后出版著作12种,发表论文70余篇。其间,他完成了第一部汉语古代方言学的断代史。其博士论文《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修订本)》首次把周秦汉晋时期划分出发轫阶段、建立阶段和古典方言学传统形成阶段,是汉语方言学史研究领域的第一部断代研究专著,曾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次,《扬雄方言校释汇证》完成了对扬雄《方言》历代研究成果的总结,获第十二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同时,他还完成了《方言》与两汉语言相关专题的研究,《扬雄方言校释论稿》等8种建构了第一部资料最全、最新的《方言》研究史。
2006年夏季,华学诚加盟北京语言大学,在“小联合国”里开始新的学术历程。作为教授、博导,他继续修订《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投入《方言》与汉语史的诸多课题。而作为人文学院院长,他还要考虑学院的学科建设,组织力量整理和研究历代方言研究文献。华学诚坚信,不管对他自己还是学院来说,只要不懈努力,新的学术高峰就在前面不远处。
本报记者 陈洁
名家风采
华学诚:1957年生于江苏兴化,文学博士,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汉语古文献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古代语言学文献、汉语方言学史等。已出版《潜斋语文丛稿》、《扬雄方言研究》、《中国历代训诂学文选》、《汉语方言学史研究》、《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扬雄方言校释汇证》等,在《文史》、《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语文研究》、《语言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目前致力于中国古代方言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旨在建构中国古代方言学史学科的学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