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向生活学习,走向田野大地

    中国作协抓创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5月23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我们常常担心我们的笔跟不上时代,就如同执一柄小勺而面对浩瀚江海,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会怀疑文学的力量,怀疑文学在如此神奇和盛大的生活面前能做些什么?”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真诚的话语,道出了每一个身处伟大时代的作家都可能面临的困惑。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的今天,中国作家应该怎样思考和重估《讲话》的思想精神价值?怎样结合今天的时代特征去解决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5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座谈会”,学习《讲话》精神,学习直面时代、解决现实重大问题的勇气和精神。

        铁凝谈到,上世纪30年代,萧军和萧红初到上海,一度写不出作品。他们在给鲁迅先生的信中,倾诉了这种苦闷。鲁迅先生在复信中说:“最好是常到外面去走走,看看社会上的情形,以及各种人们的脸。”对文学来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是存在于概念和观念之中,而是存在于最具体的“人类关系”之中,在我们面对“各种人们的脸”敞开心扉的时候被蓦然照亮。铁凝说:“生活本来就是浩瀚的江海,人民的创造和实践永远大于个人的想象,我们面对的是巨大不竭的源泉,这是时代和人民对每一个心怀壮志的作家最慷慨、最丰盛的馈赠。这门课对我们现在的作家来说尤为必要。我们比我们的前辈更需要走出去。我们要迈开双脚,走出家门,老老实实做学生,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走向田野大地,去经历风雨、去认识世界。”

        今天学习70年前的《讲话》,有何现实意义?“我们现在身处的是世界文化的场域。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到底要到哪里去?这是需要我们作家、知识分子回答的问题。”评论家雷达表示,70年后的今天,深入生活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与人民生活实际的隔膜,表现“中国经验”的薄弱,原创力的匮乏,仍然是困扰着中国作家的难题。几十年来,时代在变化,文学的性质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社会制度的调整、人民生活的变化、文化道德领域的转型必然会带来人心的动荡、人性的混乱、理想的迷茫以及伦理的失衡,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深思、去重建。他认为,要使今天的文学人气旺盛,就要大力扶持具有原创力的作品和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在某些领域里,我们的创作是落后于生活的,某些作品显出思想上的贫困、精神资源上的贫困,以及自我重复,互相重复的现象。作家要得到人民的喜爱和经受历史考验,就要回答时代生存中的问题。

        80后作家郑小琼在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逐渐反思写作者为何而写作、要写怎么样的作品。“我们常常抱怨作品没有人阅读,我只想问,人家为什么要阅读?我也常常这样问自己,是不是真正写出了反映时代变化与站在人民立场的作品。作为一个流水线生活的工人,我知道当铁砸在自己的手指与砸在别人的手指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与坐在书房依靠资料感受到的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有一种疼痛是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有一种疼痛是想象得来的。”郑小琼说,学习了《讲话》之后,回想起这些年自己的创作,她才更加深刻地懂得生活对于创作的意义与价值。生活是创作之源,让她获得了创作的冲动,也让她的创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强调,70年来,《讲话》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我国文学发展的航程,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学工作者,推动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讲话》发表70年来,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讲话》的基本精神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显示出不朽的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