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太极拳的神话

    汉乐逸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5月23日   18 版)
    Lost T’ai-chi Classics from the Late Ch’ing Dynasty书影

        一

        不仅是西方人士够天真地相信太极拳之类的养生功法是“万灵丹”的神话,我觉得多半的中国人也相信,以为只要持之以恒练习,就会活到很老,也永远不会感冒。我在台湾的朋友都很正经地说我每天练太极,一定可以活到100岁。姑且不论我本人是否觉得活到100岁是好事,我知道根本没有“一定”可言。我读过一些有关资料,也知道太极拳最著名的一些老师,如杨澄甫与董英杰这两位先生,就连我这年龄都活不到。

        太极拳,或者说,不只是攸关身体健康或长寿,心灵与智慧也是很重要的吧?!这个我也不太确定。(太极拳的用语里面,意与神这两个最主要字的说法,分歧到让人绝望,就连说的是四肢还是心,都不明确清晰。)当然这方面很多作者提到太极拳与道教思想关系密切,其中包括只活到72岁的郑曼青老师。我猜想,这些高深的哲理不外于Douglas Wile在他一本精彩的书Lost T’ai-chi Classics from the Late Ch’ing Dynasty 中所提:“气功之皮毛外加于中国制式化武功上……”换句话说,后天的爱好者,比起原来的老师们,从书中多学习一点,就多诠释一些原本太极拳面貌所没有的相关理想与观念。

        当了解到这一点,也就打破了太极拳神话的另一部分,也即是说,早期的老师们都是一些圣人或哲学家,他们的生活方式很注重静坐、精神修养,他们的功夫也是属于“柔”智慧的一种表现。而实际上,正好相反,早期的老师们,大概都是很会打拳的江湖好汉,被后来的文人羡慕、研究,从而加入圣徒之列。

        因为如此,也就不用再伤脑筋证明太极拳神话的另一个教条:太极拳只有一个支派才是正宗的传承派别。在Douglas Wile 的书中,有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建议:“只要我们考虑到那常存于文化中、同时也伸手可得的‘柔’,那么从不间断的老师与弟子之传承,或许并非必然。”换句话说,经常被捧为太极拳本质的这个“柔”, 一般而言,不过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罢了,而在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老师,重复或重建太极拳的本质,不管这些老师们是否获得真正传承的功力。

        尽管如此,所谓“正宗传承”的观念,还是属于太极拳的神话之一,用来将不正确的教授方式或观念合理化。每一个研究太极拳的人迟早会发现,有关太极拳的文献与有关占星术的文献,有一个共同点,即具有陈腔滥调重复以往文献论调的特质。这个后果之一,就是积非成是的翻译也变成标准用语。不可否认的,太极拳招式的名称,就连中文也很难懂,何况其他语文,就以英文的翻译为例,我倒觉得可以提供些许建议。

        老师们都劝着在学习时必须有的态度叫“虚领顶劲”,很多人解释为“放松脖子以便能量能畅通至头顶”,我猜想可以诠释为“放松脖子,并感觉头顶撑着极其轻微的东西”。又,有一个招式叫做“高探马”,有些英文资料翻译为“站在马旁高举手轻拍马脖子”,我则认为是,“骑着马,探身望远处”。

        二

        上面所叙述的还是次要的,因为在东方,无论如何终究会认定传统对,而你所说的不对。传统思想正因为历时长久,世世代代被崇拜,已具有权威,无论你再如何举证辩解,无法抵得过。实际上也正因为传统思想非逻辑,所以没有办法用逻辑来反对,人民才那么畏惧它,也就是说,你会徒劳无功。

        再从另一种领域举例,凡是说到中文文字的结构系统,传统上说是“六书”,实际上,其中有一种类型难以辨明与另一种的差别性。但是没有人敢说不是六书。假如实际上是五种而名称上是六种,当我们被询问时,只好像曾经流行过的某一首歌词那样回答:“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啦!” 

        但是,我确信只有少数的中国人同意我不在乎是否“正宗”的看法。我们都知道某些台湾人先学了好几年郑曼青的太极拳,或是在他们小区学的另外一种太极拳,也多少得到身体或其他方面的好处与效果,但是突然间,他们自认为还是要前往大陆向自称为太极拳大师的先生跪求学习,其声称“为了人类的健康而下山教学,不只是为了赚钱以及销售DVD,而所传授的是不二法门的太极拳秘籍”。

        为什么这些人要这样做呢?因为他们在寻“静”。他们从小的教养都重视沉静、松弛、安详的价值(我相信中国人之所以把这个观念弄得如此理想化,就因为中国人实际的生活方式最缺乏的不外于此,而我所体验的中国人是急躁的、多动的、全不懂得休息的)。太极拳的伟大之处,其奥秘有如教堂圣餐中圣杯之意义,不外是“松”,松弛,可以说是行为、态度,可以是姿势,甚至于是生活方式。

        你可以借由各种不同的方式将自己放松(当然我现在是假设世界上的确有人,哪怕是少数几人,至少偶尔一次,居然可以搞到“松”。难道真正“松”的存在,也是太极拳神话的一部分吗?),据说,可以用正确的动作或者呼吸法,或者时时刻刻维持舍己从人、与人无怨悔或无冲突来达到放松……。然而,恐怕这些我“应该”做的正确想法与行为徒增压力而非减轻负担。我宁可把作为乖孩子必读的清单省略,来强调一件既能包括也能替代其他的最关键的事:做一些你自己相信是有益的事,就可以带来一种非常非常轻松与安心的感觉。我相信太极拳(或是静坐、书法、气功之类)的效果,不只看功法对不对,或者是否得到老师的赞赏,而重要的是,对自己做的事情有没有好感。也就是说,周遭的文化或论坛告诉你太极拳等等是可以达到轻松效果的,而只要你相信,那么就可以有效果。

        三

        说到这里,让我再增加两个批注。其一,我倒是很相信练太极拳有好的效果,在我本人的生活上得到的印证,让我不得不相信,虽然我也要承认此刻我写这些字时还是有点感冒。其二,我自己是纯正的西方人,我的专业也是在教育界,我不认同东方人总认为“老师的话全是对的”的想法,虽然我知道,对很多人而言,听老师的话而做,是比较安心而轻松的,这没有什么不好。

        我在此想强调的是,关键在于态度而非形式,这并不是我第一个提出的。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孟子在《公孙丑》章第一篇提出“浩然之气”,著名文人林语堂将此诠释为人类最浩瀚之气,最具仁义勇之气。据孟子所说,这种力量可以超越肉体,不是物质上而是在精神层次上,关系到你对所过生活的自我认同与好感。

        无论如何,谁都同意(我本身亦然),太极拳重要的不在诠释,也不在研究传承方式的好坏,而是要“练”,每天原则上都需要锻炼。我作为西方人,觉得很有劲(也是非“中国”)的是有一次读到沈寿先生《太极拳文集》里的一段话,提及若偶尔有一天不能练习也并不至于有灾难,反而一个星期不做一两天也会有好处的。这个跟传统“拳无隔日功”的说法很不一样,跟“一曝十寒”的教训也大不相同。

        一般而言,为什么中国人认为一次的练习都不能忽略,我觉得有两种原因。一来,在他们的生活文化中都注重毅力,觉得毅力是一件美德,一旦选定了一条道路,后来不管对或错,执意继续进行则表示很有品格(而不是说弹性不够、反省不足),这种态度很明显为“勤能补拙”之类的行为观念所支持。(很多时候我们在大学里要当天赋不够的学生的导师,却被鼓励不要放弃这类型的学生,这总是带来极大的困境。)二来,你完全循规蹈矩的作风可为邻居朋友所认同。假如我无论晴雨风雪、生病与否,保证每日如一的练习,人家就对我感觉亲切、评价良好,相应地,也就容易规范出如何对待我的标准与言行,并容易了解我的行为动机。一旦他们觉得认得出我的行径,则获得一种平静的感觉。(假如他们真正与太极拳老师讨论过练习这事情,就不一定认为无条件的毅力是好事,我所经历过的老师们不见得认为生病时还要继续练。)

        无条件地保持勤勉是一件好事的观念又出现在太极拳神话里,这不见得是老师教导的,基本上是一般人的看法,认为既然练太极拳好处多,当然再多也不嫌多。假如每天练30分钟就有好的效果,那每天练300分钟的效果应该是好10倍吧!西方人多半会觉得每天练300分钟太极拳的人未免有些异常,最好不要向他请教养生观念,而在东方,不消说,多数人就会称赞这是毅力与恒心的好榜样。

        不久之前,我在台北的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谈到一个男生在火车站以擦皮鞋为生,就连自己结婚的那天,婚礼一结束就赶回车站继续干活而不让他的顾客“失望”,报道以称赞的语气说他是多么勤快。我想,他真幸运,还好新娘不是西方人。

        (原文为英文,由作者译为中文,苏桂枝润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