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文学社会学新编》:

    为“文学社会学”合理定位

    李佳佳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5月23日   06 版)

        该教材虽不是国内对文学社会学最早的介绍,但系统梳理历史脉络,廓清以往研究中的含糊、偏颇和缺漏之处,并最终做出合理的理论定位。

        《文学社会学新编》,方维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42.00元

        按照《文学社会学新编》主编方维规的说法,文学社会学是文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文艺学系列教材”组成之一,该书虽被定义为教材,但内容深入,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一般教材的范畴。

        让人耳目一新的首先是该书明显区别于以往翻译和研究的编写体例,体现出编者全面而深入的整体性筹划:“以史明理,史论互证。”这一思路旨在系统梳理文学社会学的历史脉络,廓清以往研究中的含糊、偏颇和缺漏之处,并最终为文学社会学做出合理的理论定位。该书虽不是国内对文学社会学最早的介绍,但它填补了以往译介和研究中的很多空白。由于以往研究之学术视野的局限,很多文学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论争和议题均未涉及,例如在西方文学社会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阿多诺与西尔伯曼之争。方维规第一次全面介绍了这场论争的来龙去脉,并深入评析了其理论内涵和思想意义。

        《文学社会学新编》的编写体例中还充分体现出系统理论与经典文本的结合,在文本、作家与资料的取舍之间,谨慎征引,深入浅出。第一编中论及“文学社会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第二编分析了“文学社会学”诸流派;第三编给出了专题与范例。在“专题与范例”中,编者从“文学趣味社会学”和“小说社会学”这两个“案例”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理论出发,进行讨论和探究,不仅在概念和内容上承接第二编“‘文学社会学’诸流派”,还体现出它们在方法论讨论中的重要意义。该书依托于编者的实际教学和研究经验,论述游刃有余,目光敏锐。该书对文学社会学领域中一些迄今还争论不休的基本问题以及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追问和厘定,显示出独到之处。

        该书的不同寻常之处,还见之于选入的经典文本三分之一是自己的译作,其中约一半是首次译介到中国。如何把西洋语言移译入汉语,一直是个令人困扰的问题,编者对于中国学术著作翻译质量的思考和批评(见方维规撰《中国翻译重灾区》一文),引起不少学人同感。他在该文中说:“翻译本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它可以传播思想,亦可‘扰乱视听’。”尤其在中国学术论著翻译出现“重灾区”、一些学者教授沦为劣质“复印机”的当下,该书编者的良苦用心和辛勤耕耘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纰漏在所难免,该书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也还有进一步阐释的空间,但对于文学社会学这一研究方向的清晰呈现及宏观把握,使我们得以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透视和反思这一学科。该书中关于波纳德、丹纳、左拉、居约、朗松、梅林、许京、洛文塔尔、埃斯卡皮、西尔伯曼以及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等西方文论家的经典文本的收录和译介,不仅考虑到接受者的理解和借鉴能力,也为深入学习者提供了资料性的索引。

        一部教材能顺应时代、丰富易懂已属不易;如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自然是一本好书;若还能引发读者诸多新的思考与有价值的追问,就更有意味了。《文学社会学新编》正是这样一部难得之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