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太不寻常了:戛纳今年很文学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5月23日   04 版)
    沃特·赛勒斯执导的电影《在路上》改编自杰克·凯鲁亚克的同名小说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戛纳电影节历来是作者型导演的圣堂,一贯青睐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简·坎皮恩和米夏埃尔·哈内克这样的编导全才。进入21世纪以来,只有两部改编作品获得过金棕榈奖——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师》和洛朗·康泰的《四壁之间》。其余影片中,只有一部不是由导演亲自编剧,即肯·洛奇的《风吹麦浪》。

        但今年的情况非同寻常。

        夏洛特·希金斯为5月18日出版的《卫报》撰文说,今年的戛纳是书虫的戛纳,来了一大帮曾经把头扎进小说里找灵感的导演。

        最令人瞩目者,当属沃特·赛勒斯改编的杰克·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大卫·克罗宁伯格的新作《大都市》(Cosmopolis),则改编自唐·德利洛2003年的小说,同样有很多人寄予厚望。

        此外,彼得·德克斯特1995年的小说《报仔》(The Paperboy)被导演李·丹尼尔斯和女明星尼柯尔·基德曼带到了戛纳;约翰·希尔寇特执导的《无法无天》(Lawless),则取材于马特·邦迪朗2008年出版的历史小说《世界上最潮湿的县》;《先知》的导演雅克·奥迪亚尔今年的参赛新片《锈与骨》(De rouille et d’os)由玛丽翁·科蒂亚尔主演,其文学原作乃加拿大小说家克雷格·戴维森2005年的同名短篇集(Rust and Bone)。

        电影杂志《视与声》的主编尼克·詹姆斯认为,作为作者型导演最主要的阵地,戛纳今年受到了文学改编作品的强力攻伐。

        在詹先生看来,对文学原作的选择常常是出于一种露骨的商业策略,而非艺术上的追求。他说:“毫无疑问,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好莱坞和英国电影工业的一大部分,都已经开始依赖于文学原作。这可以减少[改编后的]电影的冒险性,因为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对其原作有所了解了。”

        不过,詹先生说,好小说拍不出好电影,人们对此已经见怪不惊了。尽管有些导演是例外,如波兰斯基和科恩兄弟。

        英国导演拉福斯·诺里斯说,在执导别人的作品前,他从未有过犹疑,因为写作是“一种我不具备也没指望能具备的技艺。”他说,“作家导演的传统正是戛纳的伟大传统。在欧洲[大陆],导演被视作全能人物,这在英国就不行。”

        诺导说,这事关文化差异,“事实是,我们有过一个叫莎士比亚的伙计,他太优秀了。在英国文化中,作家的力量是极为深厚的。”

        《综艺》杂志的女评论家莱斯莉·费尔佩林认为,没有必要把文学改编对纯电影的大举进攻看得太严重。“最伟大的导演们完全可以转化其素材,以自己的意识洗去其铅华,创造出全新的作品。有些导演几乎是把素材当成对手。”她说,哈萨克斯坦导演达列山·奥米尔巴耶夫带来戛纳的电影《学生》,就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名作《罪与罚》的重新解读。“这是导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的一次交谈,通过一种奇特的方式,非常忠实于文本……有人说文学改编是一种不纯粹的电影,我当然不同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