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5月16日 星期三

    与沈从文相遇

    汪 政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5月16日   20 版)
    《浪漫沈从文》,高维生著,团结出版社2012年1月,26.80元

        高维生是我十几年的老朋友了,但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最早联系的时候,我在江苏的如皋,他在山东的滨州。我到南京也已快十年了,还是没有机会见面,这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但想想在远方,有一个多少年不曾见面的朋友,好像存着一份没有动用的财富似的,这种感觉也很好。但一直不断读到他的作品。这次,他将有关沈从文的作品结集为《浪漫沈从文》出版,无疑是他写作中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事,值得庆贺。

        我从书中一些章节写成的时间看,这本书花了高维生近十年的时间,应该是他非常用心非常在意的一部作品。我没有与高维生交流他这次写作的缘起和经过,我猜想它一开始可能是偶然的。高维生读书甚多,涉猎广泛,不知是什么机缘,他于某一天,在沈从文这里停下了脚步,也许,这次停步本来只不过是兴之所至,甚至,只是为他人之约的一次命题阅读,所以大概连高维生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会在这个湘西文人这儿盘桓这么长的时间,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到这位现代文学巨擘所经营的文学世界。我是相信缘分的。一个人与另个人的相遇是必然的迟早的事,时间与空间都不能阻隔、性情、精神、气质,总会使他们被冥冥之中的力量安排着,会让他们连自己都不可预期地遭遇。我想当高维生走近沈从文时,一定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吧。

        我现在还不能很准确地认定高维生这次写作的意义。这不是一本高头讲章式的有关沈从文的研究专著,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沈从文的传记,心的楔合已经使得高维生不再顾及写作的文体与形式。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走近沈从文,走进沈从文,走到大师的心里。他从自己的感觉出发,从自己对沈从文的理解出发,去塑造一个他所理解的的沈从文,去还原一个人丰富的文学生命,去与一个已逝的灵魂对话。所以,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在雨中,我放慢了脚步,走过每条街巷,每一座房屋。我想在墙壁的缝隙间察看岁月的影子,听沈从文童年的脚步声。我在沈从文故居的窗口,看到了一盏灯,花格子窗后他伏在桌上写东西。我是认识了他,才了解了凤凰和湘西。”“沈从文的书摆在桌子上,橹歌在书中,随船的行走悠扬地传响。我们默默相视,无语中,只有墙上表的走时声清晰地响起。”高维生不仅在与沈从文对话,他还走进他的作品,与他笔下的人物倾心交流,按照作家的指引,在湘西山水城乡间重走当年作家走过的路,去寻找沈从文的小说世界曾经记录过的草房与吊脚楼,竹林与飞流。我十分看重书中那些高维生对沈从文作品解读的篇章,看得出,高维生并没有按照文学史的指点,只围绕着那几篇“代表作”,高维生是由着自己的性情与喜好的,许多别人鲜有提及的作品被他反复品味咀嚼。而且,他的品读方式也是十分私人化与感觉化的,是一种作家式的阅读,他不在乎作品的整体全貌,更不在乎微言大义,或人物,或场景,或语言,或细节,有时就那么几个词语就足以让高维生流连忘返,吟咏再三。

        我说《浪漫沈从文》是一本相遇的书,不止是说高维生与沈从文的相遇,还有高维生与许多作家、许多朋友的相遇,他们因为沈从文,也因为高维生的邀约走到了一起,走到了这同一个话语空间。汪曾祺、杨绛、黄永玉、金安平、金介甫、张元和、张炜、凌宇、李辉、李扬、摩罗、祝勇、刘洪涛、凌云、王一川、庞培、沈红……这里有沈从文的同辈、同乡、亲戚、朋友和学生,也有研究沈从文的海内外专家,还有一些作家和诗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从自己的体悟与理解出发,说出了各自心中的不同的沈从文。沈从文的作品与这些回忆和评价,以及高维生的文字一同构成了一个互文的空间,相互映衬,相互发明,诉说着已经过去的浪漫故事,复活了一代文学宗师的丰富人生。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遭遇是富于戏剧性的,他的接受史非常值得研究。沈从文自称是一个“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他对人性充满了关怀,一直用一种近乎天真的眼光观照着人类的童年,留恋那些处在文明之外民众的几近消失的生活方式,连同那些自然风貌与民俗风情,他以抒情诗一样的笔调记录着化外之境,以梦幻般的唯美风格表达着自己对社会伦理的孩童般的理解。尤其到了今天,在这样一个处处物质化、人工化、技术化、欲望化、功利化的时代,自然大幅消褪,精神日趋荒漠的时代,沈从文笔下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诗意之美更显出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更容易激起人们情感上的反弹。沈从文连同他所营构的小说世界早已超出了文学的边界而成为一个符号系统,承载着人们对文明的反思,对流俗的反抗和对古典与民间和谐之境的追寻。所以,重读沈从文就不仅是对一位文学大师文学遗产的继承,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的文化行为,高维生以及一切选择了沈从文的人们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文化立场。

        因此,在当下情境中与沈从文相遇对高维生来说就绝非偶然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