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5月16日 星期三

    “资本主义”不是马克思使用的概念吗

    ——回应布罗代尔之问的中国声音

    张义修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5月16日   09 版)
    《资本主义理解史》(六卷本),张一兵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

        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是以批判资本主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士形象出现的,“资本主义”概念,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核心关键词。然而,上世纪70年代,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马克思本人从未使用过“资本主义”这一名词,而人们却以为“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对象!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对此展开研究和争论。经考证,马克思果真极少地在术语的意义上使用“资本主义”这一名词!这无疑动摇了人们的既有认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难道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竟是后人人为建构的产物?显然,问题不可能依赖文献考证进行最终裁决,而是直接关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深度反思与重新理解。换句话说,透过概念之争,布罗代尔将一个更加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课题摆在人们面前:马克思究竟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我们能否以及如何立足马克思主义,深化对“资本主义”的理解?

        遗憾的是,四十多年过去了,布罗代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大挑战,始终没有得到系统而有力的回应。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张一兵教授主编的《资本主义理解史》(六卷本)成功问世了。这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布罗代尔之问的第一次系统回应,也是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作出的新贡献。

        《资本主义理解史》的思想考察之旅,围绕“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左派关于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发展”这一专题,从马克思恩格斯起步,经过第二国际时期和苏俄马克思主义,直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左派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从马克思主义研究史的角度来说,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学术概念史的全程考察。当然,其中根基性的部分,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构架的历史生成过程的重新考察。作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历程的深入剖析,重建了马克思恩格斯不断推进资本主义理解的鲜活思想原像。

        翻开《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不再被僵化为两张自始至终保持深刻的不变面孔。实际上,年轻的马克思恩格斯并非一开始就批判资本主义,相反,这种取代封建的民主社会恰恰是他们的政治理想。在遭遇了现实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冲击之后,通过历史研究,马克思才发现了这种“市民社会(bürgerliches gesellschaft)”中自发经济关系的力量。1844年,马克思在经济学的初步研究中,第一次尝试以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武器批判私有制,这是其批判性地理解资本主义的开端。只是到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才确立了从物质生产出发的科学分析方法,并将新世界观与立足“市民社会”的旧哲学彻底界划开来。由此,他们才可能发现资本主义的历史性与内在本质。随着理解的深入,“现代资产阶级社会(modernen 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资本主义的世界”、“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bürgerlichen Produktionsweise)”等新的概念逐渐出现。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科学理解的最终形成,则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新一轮经济学研究。通过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kapitalistischen Produktionsweise)”在现代社会的布展,《资本论》及其手稿集中展现了对“资本主义”理解的经典形态。这样,马克思恩格斯理解“资本主义”的全过程便被清晰梳理出来。尽管马克思很少使用名词的“资本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正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批判地洞察了“资本主义”这一现代世界的本质。

        成果的独到基于方法的自觉。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相比,《资本主义理解史》在研究方法上体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概念“考古”的方式,对各个阶段原始文献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全面挖掘、仔细扒梳,以严谨科学的考证彰显一手文本的独特价值;二是强调历史性的眼光,对经典作家思想发展的每一重要环节予以深入剖析、清晰界划,更加真实地反映思想家理解不断加深的动态过程;三是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在与同时代、同主题其他相关思想成果的比照中,科学判定每一位重要人物、甚至其每一思想阶段在整个资本主义理解史中的深刻程度与历史价值。这样,被传统的研究模式所遮蔽的许多概念与问题得以重新浮出水面。无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在第二国际、列宁等人的资本主义观研究过程中,都涌现出了大量新的问题与新的思考,从而改写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资本主义认识逻辑。

        进而言之,从布罗代尔的“资本主义”概念之问,到《资本主义理解史》的系统回应,都提醒我们:在苏东教科书模式的影响下,以教条反注文本的传统研究,无异于“削足适履”,既无力解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也不堪承受理论对手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只有先回到伟大思想与经典概念的原生地,彻底反思脱离文本的宏大叙事,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本主义理解史》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期待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能够以新的声音,真正回应时代的变化与理论的挑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