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5月16日 星期三

    曹禺的启蒙老师张彭春

    龙 飞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5月16日   07 版)
    张彭春(左)指导曹禺排《财狂》,1935年于天津

        20世纪初,南开的新剧(话剧)活动在张伯苓校长提倡下蓬勃开展。张校长的胞弟张彭春领导南开新剧团,从这个“北方话剧的摇篮”里,走出了像曹禺那样的大师。

        张彭春是南开学校首届毕业生,1910年考取清华第二届“庚款”留学生,同胡适、赵元任等赴美。他攻读教育学与哲学,课余喜爱戏剧。1916年获硕士学位回母校,立即被推选为新剧团副团长,校刊称:“先生于此道久有研究,且极热心,从此我校新剧前途自必更放异彩矣。” 

        张先生果然不负众望,带领南开新剧活动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当时国内尚未建立导演制,他将西方正规的导演制用于南开新剧团,被誉为“中国第一导”。

        他排演了自己创作的写实主义剧本《醒》。该剧有中、英文两个脚本,1916年10月10日用中文演出。当时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是剧团的中坚力量,任布景部副部长,扮演剧中一女角,受到张先生指导。12月23日应届毕业生又用英语演出,参与舞台工作的周恩来,在校刊写道:“是日排演,颇多引人入胜之处。佳音佳景,两极其妙。” 

        尽管《醒》还稚嫩,但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醒》比发表于1919年、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胡适的《终身大事》要早3年。张彭春不仅写出新型剧本,并带来一套完整的、效仿欧美的导演方法。张彭春运用这种导演方法排演该剧,这比被话剧史家称作“中国导演制度的创立者”的洪深1924年首次为上海戏剧协社执导《少奶奶的扇子》还要早8年。是张彭春第一个将西方戏剧理论和编导艺术直接移植到南开新剧团,从而形成我国早期话剧运动南北两个中心之一的北方话剧艺术。

        若说《醒》尚不完美,那么1918年演出的《新村正》就足以展示张彭春的卓越才华。该剧由他编导,成功运用西方现代话剧的技巧,使观众耳目一新,引起轰动。“五四”以后,文学界对这个剧本评价极高。

        1919年张彭春出国深造,1923年学成归国,受清华诚聘出任教务长。1926年他辞职返回南开,任中学部主任,兼大学部教授,在哲教系讲授他的本行,在英国文学系讲授“西洋戏剧”,课余依然为南开新剧团倾注心血。此时剧团团长时子周已离校,他便独当一面,将易卜生的《国民公敌》、《娜拉》、莫里哀的《悭吝人》和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等具有民主思想的世界名剧搬上南开舞台。

        排演《娜拉》时,确定了演员后,张导首先同演职员分析研究剧本与剧作家,也就是如今说的“案头工作”,自制一“易卜生生平创作年表”挂在黑板上,作专题讲座。

        1927年排演《国民公敌》,突接直隶督办、奉系军阀褚玉璞发来的禁演令。此人土匪出身,野蛮愚昧,得知南开排演了一个姓易的人所写叫《国民公敌》的戏,便一口咬定该剧是攻击他的。看到这纸命令,大家觉得既可气又好笑,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停排。而张彭春不甘心就此罢休。转年3月是易卜生诞辰百年,他渴望演出此剧,以纪念近代戏剧之父。于是他把剧名改为《刚愎的医生》就顺顺当当地演出了。事后他笑称:“当然,改剧名未经作者同意。” 

        排戏时张彭春一丝不苟,要求极严。他总让演员一遍遍排练:“不行,没戏!再来五遍!”反复排演把演员们折腾得疲惫不堪,背地发牢骚,埋怨导演无情。在学生中流行一句歇后语:“张先生排戏——受不了!”

        导演要求演员在出场前酝酿好情绪,这叫“带情绪上场”。他根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原则:演员在舞台上生活,而不是表演。每排一出戏,他呕心沥血,从不用场记,排演前夕全都记在脑里了。

        为推敲台词和动作以及细节处理,排演场上张导经常停下来。他停止的标志是挥一下手,然后习惯性地用手拍自己的宽大脑门,闭上眼,“嗯,嗯”地思索。演员们静静等候,直到导演一声“开始”,又马上继续。学生们在背后喜欢模仿张导独特的举止言行,尤其爱学他闭着眼“嗯,嗯”地思考和拍脑门的动作。

        但张彭春也不能总是一个人说了算。遇到和他同样认真的教师演员,往往会提出不同意见。几人争得面红耳赤,激动地指着对方:“谁错了,谁请大家到‘全聚德’吃烤鸭!”学生演员们便起哄:“好!那就今晚去!”

        在张彭春领导下,南开新剧团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其中最突出的是曹禺(万家宝)。曹禺12岁考入南开,两年后参加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在男女不能同台演戏的时代,多由他反串女角。曹禺在这个艺术摇篮里度过愉快的6年,提高了艺术修养,开阔了眼界,并确定献身戏剧的人生道路。

        曹禺平日沉默寡言,并不引人注目。可是一演戏,一进入角色,就像变了个人。张彭春发现这是个好演员,排《国民公敌》时让他扮演女主角。后来排《娜拉》,张彭春再次把扮演女主角的重任交给他。《娜拉》是一出很难演的戏,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戏的中心围绕着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展开,全剧演出成功与否完全靠这个人物的表演。曹禺把娜拉演活了,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将女主人公对自由的热切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曹禺的出众才华折服了观众,更令他的老师欣喜不已。张彭春总让他扮演主要角色。在排演场上,曹禺的艺术天赋有时使得导师也感到意外。此刻一贯严肃的张导便会激动地拥抱这个得意学生。

        张彭春预见曹禺前途无量,将自己珍藏的一套英文版《易卜生全集》送给他。曹禺后来说,易卜生是现代戏剧之父,对自己一生的创作影响极大,为此他十分感激张先生。

        离开南开,曹禺考入清华,毕业后那部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问世。他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多次回母校参加演出。1934年10月,为庆祝南开中学建校30周年,在新落成的瑞廷礼堂,张彭春和曹禺携手合作,重演《新村正》,并邀请林徽因设计舞台布景,使得校庆日锦上添花。翌年,南开新剧团演出《财狂》(《悭吝人》),曹禺再次在张彭春执导下扮演主角,把这一人物演绝了。此次演出轰动华北文艺界,天津《大公报》出了特刊,《益世报》出了专号。郑振铎、巴金、靳以专程从北京赶来观看。1936年曹禺在《雷雨》的序中深情写道:“我将这本戏献给我的导师张彭春先生,他是第一个启发我接近戏剧的人。”

        1932年张彭春到苏联考察教育,同时参观莫斯科的梅耶荷德剧院,与富有创新精神的苏联导演梅耶荷德进行艺术切磋,收获很大。梅耶荷德在上演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剧《宗教滑稽剧》时不落大幕,取代舞合布景的是一个象征地球的大地球仪,舞台与观众席联成一片,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具有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回国后,张彭春导戏在幕与幕之间通过灯光明暗来显示,这是受了梅耶荷德的影响。

        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张彭春任剧团顾问兼总导演。最初美国观众因听不懂戏词,中途退场现象屡有发生。张彭春便想出一个主意:每场开演之前,他身穿礼服出现在舞台上,用流利英语向观众讲解中国戏曲的特点,对即将演出的剧目内容作简要介绍,最后强调:“中国京剧是古典戏剧的精华,只有文化水平高、又有修养的观众才能欣赏。” 

        经他一讲,观众对剧情有所了解,而且都愿做“有修养”的观众,从此演出效果极好,场内鸦雀无声,再没人中途退场。局面一下子就被这位长着聪明大脑袋的张先生扭转了过来。

        当时正值美国经济萧条,但绚丽多彩的中国京剧仍博得美国观众的青睐,两周的戏票三天内被预售一空。梅剧团在美国各城市取得极大成功,梅兰芳也荣获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此次访美演出,引起世界瞩目,提高了中国京剧的地位,这都与张彭春的协助分不开。

        据说陈省身先生说过:天津值得骄傲的,在戏剧的萌芽时代,产生了彭春先生和弘一大师李叔同。纵观张彭春先生对中国话剧和京剧艺术的贡献,可以说,陈先生此言绝非过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