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5月16日 星期三

    无价的文学艺术珍品

    ——评《茅盾珍档手迹》系列丛书

    王卫平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5月16日   20 版)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
    《茅盾珍档手迹》系列丛书(五卷本),茅盾著,桐乡市档案局(馆)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他的著作和手迹是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新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欣喜地看到由桐乡市档案局(馆)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珍档手迹》系列丛书(以下简称《手迹》)。它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全国重点档案编研出版项目,皇皇五大卷,精装设计,精美无比,实为珍藏强档。

        茅盾之子韦韬先生把家中尚存的珍贵的茅盾档案资料,经过全面整理,全部无偿捐给了家乡——桐乡市档案馆。档案馆研究人员根据这些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研究、编纂,终于完成了这套《茅盾珍档手迹》。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鲜活的原生态。这套《茅盾珍档手迹》涉及茅盾创作的小说、诗词、文学翻译、以及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多个领域、多方面内容,它对于我们认识茅盾、研究茅盾,领略他的创作风采、欣赏他的书法艺术、了解他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鲜明突出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是无价的艺术珍品。

        翻开此书,一行行精美的毛笔字、钢笔字映入眼帘,一种崇敬、感佩之情油然而生。《走上岗位》是茅盾于抗战时期写于国统区重庆的长篇小说,也是茅盾生前写过的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精细毛笔字的隽秀书写,着实让人敬佩之功夫。这是献给抗战的书,战争的氛围、时代的影像、正直与邪恶的斗争隐含其中,也有大批男女青年的爱国行动穿插其间。小说写于禁忌较多的国统区,刊物连载时的文字与作家手稿多有出入,手稿中修补的抨击时弊的地方,初刊时却没有。因此,手稿本的《走上岗位》更是该作品的原形态,可供研究者比照研究。

        和小说、散文创作的卓越成就相比,诗词写作本不是茅盾的强项,但也留下了不少笔墨。收于《茅盾全集》第10卷和补遗卷的诗词共计166首,《手迹》中收录了茅盾诗词手稿80首,大多是留存的写作底稿或修改稿,其内容包括感怀、赠人、参观、杂咏等,既有时事政治,也有儿女情长。通过《手稿》可以窥见茅盾诗词写作中的构思和修改的真迹。

        茅盾既是伟大的作家,也是卓越的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茅盾全集》40卷中“文论”就占据了10卷,这10卷综合起来,俨然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百科全书。《手迹》中留存的“文论”手稿计62篇,收录了从1935年到1980年所写的部分文论。其中,《1960年短篇小说漫评》《1960年短篇小说读书笔记》《1960年儿童文学漫谈》《关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读茹志鹃小说稿的笔记》等都是茅盾文论中的名篇,从中可以看到茅盾宽广的阅读面、热心扶持文学新人、悉心撰写述评,以及苍劲的笔力、认真的态度。

        作为翻译家的茅盾,《手迹》中收录了茅盾1945年翻译的前苏联的长篇小说《人民是不朽的》手稿。小说作者是格罗斯曼,前苏联著名小说家。卫国战争期间,格罗斯曼作为《红星报》军事记者一直活跃于前线,写出了《主突方向》、《特雷布林的地狱》等名篇。长篇小说《人民是不朽的》于1942年发表在《红星报》上,成为苏联战争文学的经典作品。茅盾晚年在回忆录中说: “我答应了曹靖华翻译《人民是不朽的》,然而几乎拖了一年才交稿。原因是一九四四年上半年我连续生了几场病。不过《人民是不朽的》的译文,我还是满意的,因为这个译本得到戈宝权对照俄文本逐字逐句的校正,达到极准确的程度。”(见《茅盾全集》第35卷,第496—497页)茅盾从英译本中成功转译了《人民是不朽的》,于1945年由(重庆)文光书店出版。1949年5月重印,可见其影响。我们知道,40卷本的《茅盾全集》没有译文。过去出版的《茅盾译文选集》也难收长篇译著。所以,茅盾翻译的长篇小说《人民是不朽的》至今仍难以找到。《手迹》的收录,无疑填补了空白,具有重要价值。

        《手迹》中还收录了茅盾的红学札记13篇。这是茅盾写于1963年的《关于曹雪芹——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报告时,参阅有关《红楼梦》评注、解释、索隐等书籍所作的札记手稿。据茅盾在日记中自述:“报告不过四五千字,但参阅各项有关文章、材料,则总字数当在百万以上。”应该说,作为文化部部长、作协主席的茅盾,在纪念曹雪芹大会上的报告,完全可以不用自己动笔。即便自己写稿,诚如茅盾所说:“有两种方式准备此文,一为在《〈红楼梦〉问题讨论集》四大册中选读十来篇文章,东采西辑,也可以成篇;二为尽量多读原始材料,自己选择,扔掉拐杖走路。前一个办法,我素来不喜欢,虽然比较省力;于是用后一种办法。读书兼作札记,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写正文只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茅盾:《〈关于曹雪芹〉第三次修改后的几点说明》,见《茅盾全集》第27卷,第115页。)茅盾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阅读了大量《红楼梦》的资料、研究著述及有关史料,写了这13篇六万多字的红楼札记,足见茅盾严谨的治学态度。这13篇六万多字的红楼札记,并没有收入《茅盾全集》,只在《补遗》卷中辑入三则,不足五千字。而浙江富阳市华宝斋古籍书社虽于2001年印行的《茅盾手迹》收入了红楼札记,但流传不广。

        也许,在汗牛充栋的红学研究成果中,茅盾的《关于曹雪芹》《红楼札记》算不上了不起的文字,但它隐含的治学精神、工整、精美的毛笔书法更让人折服,并使其更具有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关于曹雪芹》是一篇纪念性的论文,茅盾是“把它作为个人负责的通俗性学术论文看待”的。茅盾首先从“补作”、“续作”、“摹仿和改编”、“评注”、“索隐”等五方面的事实,简明阐述了“百余年间,《红楼梦》影响之大”。然后,就《红楼梦》全书结构、人物描写、文学语言略论其艺术成就。”论文在《文艺报》上发表后,收到了不少来信,茅盾根据这些意见,作了三次修改。《红楼札记》是《关于曹雪芹》的基石。它查阅、研读了众多的红学研究成果,抄录了一些关键之点,写下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涉及了红学的方方面面。

        从创作到翻译,从批评到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五大卷本的《茅盾珍档手迹》系列丛书,具有极丰富的内容,它将载入出版史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