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摄影家的影像更具感染力,能产生更大的共鸣,并且值得反复地欣赏回味?摄影家与普通的拍摄者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我一直认为,各个艺术门类之间有互通之处。摄影与绘画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我更乐于将摄影与文学进行对比。摄影与文学一样,是一种看似极易上手、但要出成绩却殊为不易的艺术。人人都会用笔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但要称文学家,却不是人人都可以的。摄影也一样,人人都会拍照,但能称得上摄影家的,却也只是少部分人。
与普通的快照相比,摄影家的影像往往更具感染力,能产生更大的共鸣,并且值得反复地欣赏回味。为什么摄影家的影像会具有这种魅力?摄影家与普通的拍摄者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而《摄影的智慧》一书为我提供了一种答案。这是一部集结了当代最顶尖的摄影大师的作品与思想精华的画册。欣赏这些令人惊叹的影像,阅读大师们那些坦率而颇能启发灵感的独特见解,我逐渐形成了一种印象,那就是:大师之所以大师,就在于他们具有独特的视角,这些不一样的视角决定了他们的影像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尽管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我发现大师们不约而同地将“新奇”作为他们的创作追求。我试着摘抄一些表述如下:
假如我的作品,让观者感到某种具有新奇之美的东西和他所想的不一样,那么我就达到目的了。我觉得,艺术是为了开拓人们的眼界、拓宽人们的视野而存在的,例如当你看到了某些事物,但你怎么也想象不出,事物居然可以是这么一种状态。我希望我能让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崭新的世界。
——圭多·摩卡菲科
正是在这样一种追求之下,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影像风格,读到了各种各样的创作理念。尽管大师们的摄影方式、对摄影的意义的看法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但正是这种对不一样的视角的自觉追求,使得他们的作品独树一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作为读者我也觉得庆幸,这本书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进入影像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更懂摄影。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让我们得以一窥摄影创作的秘密,让我们看到如何才能获得不一样的视角。许多时候,摄影艺术对文字的使用简直到达了吝啬的程度。一般的摄影画册往往只有一篇简短的序言,然后就是作品展现,为了不干扰对影像的欣赏,文字仅限于为作品提供一个标题。能够在一本书里看到这么多的摄影大师对自己的创作侃侃而谈,可称得上是前所未有的了。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为有趣的。你会发现大师们的工作方式有的时候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喜欢独自探索,有的喜欢接受委托拍摄任务;有的喜欢按照直觉进行工作,有的则喜欢事先做好拍摄计划;有的喜欢对照片进行润饰获得独特效果,有的则排斥对照片进行任何的处理。但读着读着,我慢慢地发现,其实大师们的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不一样的视角是他们的共同追求,而正是这些特质让他们能够获得独特的视角。
首先,大师们都善于思考。该拍什么?怎么去拍?影像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对于这些问题,他们显然都是经过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学。安德鲁·朱克曼的案例尤其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集中在那些已经被彻底拍烂的主题之上,那么该如何找到一个新的角度,获得新意呢?朱克曼的方法是在拍摄之前,先问自己:“关于这个主题,还有什么方面是我平时所不常见到的?还有什么方面能进一步增进人们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我想,这就是思考的力量。
其次,大师们都勤于走动。摄影,特别是风光摄影和纪实摄影,是一门与世界亲密接触的艺术。不走出去,不与这个世界互动,那么就不可能获得影像。新闻摄影大师马克·吕布曾说:“一个摄影师首先需要的是一双好鞋,我几十年的摄影生涯穿破了无数双鞋。”确实如此,摁快门尽管简单,但是为了找到那个值得你摁快门的地点与时刻,需要付出非同寻常的时间与精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是,大师们都特别关注内心。整本书翻阅下来,你会发现大师们谈的最多的是如何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执著与驱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艺术上,你必须要非常自我,对自己的内心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才能获得个性、获得成功。迈克尔·莱特说:“我的摄影创作是由内而外的过程,是由我内心的执著,以及内心所关注的事情所驱使的,我首先要为自己明确地表达这些东西,然后再向外扩展到更大的观众群体。”菲利普·托勒达诺则说得更富有诗意:“如果你听从内心的思考,那么,这就好比把一只海螺壳放在耳边那样,你就能听到理智所发出的微弱回音。”有时候,你会发现,看上去充满纪实风格的作品,在大师的创作理念中,却是关注内心的。
也许,当我们开始摄影时,首先要做的不是调试相机的设置,而是审视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