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丁杨)“也许我们可以用这本书做个小小的见证,不管罗伯特议事规则所代表的理想状态再高再远再美好,只要我们参与这项推广活动的链条足够长,就能把这项议事规则和中国最基层的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作家、民间公益行动者寇延丁,日前于在京举行的《可操作的民主: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全纪录》出版座谈会上如是说。
作为该书作者之一,寇延丁与该书另一位作者、自美国海归的议事规则专家袁天鹏在2008年赴安徽阜阳南塘村,在当地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的配合下,将1876年美国人亨利·罗伯特所创的代表治理规则与决策流程的议事规则典范《罗伯特议事规则》,以调研、培训、讨论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渗透到村民的心里,告诉村民如何在没有权威的前提下实现平等自治、达成共识与秩序重建。这本书即为对这次颇富实验性、启蒙性的西方议事规则经典与中国乡村政治生活民主意识相融合的记录。书中文字通俗、流畅,大量会议现场的情景、对话如小说一般将广大村民相对陌生的议事规则深入浅出地阐释出来。其中既有接受也有不解,有认同也有分歧,而这个培训、实践的过程在这项议事规则的传递与深入过程中不可或缺。
谈及践行这一项目的团队与使命,寇延丁说:“我们这个团队年龄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承担的角色不一样,但我们有共同的姿态,那就是要做个行动者。用行动来弥补项目链条中的缺失和不满。我们可以坦然面对我们不够完满的成果,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一年三年,而是十年三十年。”已是美国议事专家协会会员的袁天鹏对议事规则的理论有着充分掌握,但在南塘村的实践过程中他深有感触:“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大家可以比较开放地面对社会生活,我们建立了每一位村民对于民主生活状态的理解。”
出版人张立宪曾在由其主编的《读库》系列图书上登载过《可操作的民主》一书中的内容,他也促成了该书的出版。他认为,该书的出版不是议事规则推广的终点,而是能够由点到面,到最后连成片的一个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