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儒林先生主编《元朝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5页引用元人诗句——“千家万户夜灯起,机器轧轧满城市”(元人文集作“千家万家夜灯起,机声轧轧满城市”)来证明元朝时期成都地区丝织业的发达。由于《元朝史》初版于1986年,是一部元史学的奠基性著作,故对后世的元史研究影响深远,一些元史著作纷纷以此为史料,论证元代成都地区丝织业的兴旺,如冯天瑜等撰写的《中华开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胡小鹏著《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宋元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6页),朱耀廷、赵连稳撰写的《元世祖忽必烈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页)。同时一些历史教科书也征引此句,试图形象地展现元代成都繁荣的丝织业。但笔者认为,此证据颇有问题。
上引诗句出自元代文学家戴良的七言古诗《赋廉范五袴送马太守》(见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九)。全诗为:“成都妇,何太苦,官家火禁猛如虎,夜长不得秉机杼。就中小姊最堪怜,箔蚕已老雪团团。欲缫新茧为匹帛,有烛当窗不敢燃。廉生字民识民意,来把成都火禁弛。千家万家夜灯起,机声轧轧满城市。成都妇,笑开轩,还引老姑齐拜天。从今姑妇可安作,回昼为宵亦不眠。廉生廉生来何暮,里巷至今传五袴。五袴传来休重歌,马公为政胜廉多。马公为政胜廉多,一朝去兮奈若何。”
诗中所用的“廉范五袴”典故出自《后汉书》卷三十一《廉范传》。廉范字叔度,是东汉初年的名臣。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廉范出任蜀郡太守,治理成都平原。当时“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夜间禁火的法令给成都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阻碍了当地纺织业的发展。廉范发现这一情况后,顺应民意,废除火禁,“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自此以后,成都地区的纺织业发展极其迅速。百姓也认为这样做十分方便,并传唱歌谣,称颂廉范:“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所谓“襦”即“短衣”,“绔”即“裤”(戴良写作“袴”,亦通)。这是说禁火时,人民连一件短衣都没有,而廉范废除火禁后,人人有了五件可以御寒的衣裤。很明显,戴良在此处使用“千家万家夜灯起,机声轧轧满城市”这一文学化的语言,表现出廉范废除火禁后成都地区纺织业的兴盛,但这和元代成都地区丝织业的发达毫无关系。
本诗的作者戴良(1317-1383,浙江诸暨人)从未到过成都地区。他送别的马太守,当指马元德。马元德,又名吉雅漠丁,西域人,系元代著名文学家丁鹤年(1335-1424)的长兄。戴良曾记:“(马)元德由进士起家,尝掾南台,宰定海,守奉化(今浙江奉化)、昌国(治今浙江定海),皆有善政可纪。”(《题马元德伯仲诗后》,见《九灵山房集》卷二十二)所谓“南台”,即“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是元朝御史台的分遣机构,负责监察江浙、湖广、江西等江南三省。另据刘仁本《饯定海县尹汪以敬诗序》(见《羽庭集》卷五)记载,马元德任定海知县的时间是至正十九年(1359)到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后马元德在“昌国”任上去世。由此可知马元德也从未治理过成都。马在地方任职时,曾大力推行劝课农桑,在兵荒马乱的元朝末年,为一方百姓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时间。戴良此诗便是用东汉蜀郡太守廉范来衬托马元德的德政。
总之,“千家万家夜灯起,机声轧轧满城市”是对东汉时期成都地区纺织业盛况的描写,而非元代。至于元代成都地区丝织业的实情,则需学者细心查考,另寻史料。
笔者深信,研究中国古代史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对史料要有完整准确地把握,应像陈寅恪先生一样“对每字必求正解”(俞大维:《怀念陈寅恪先生》)。二是无论研究那段历史,都应认真研读史学经典,尤其是作为原典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学历史的人开头一口气就会读四史。”(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第110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史料,阐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