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3月21日 星期三

    “海明威魔咒”

    余凤高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3月21日   18 版)
    海明威1918年在意大利前线时
    霍奇纳(左)和海明威(右)

        一

        在完成了回忆20世纪20年代巴黎生活的《流动的圣节》之后,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于1959年夏和他的第四任妻子玛丽·韦尔什去西班牙,希望在那里观看整整一季的斗牛,尤其是斗牛士路易斯·米格尔·多明奎因和他堂兄弟安东尼奥·奥多涅斯对付六头牛的惊险刺激的决斗式斗牛,以寻求新的素材,为他修订1932年的《午后之死》作补充。《生活》杂志猜测到他的这一意图,便让一位记者与他洽谈,是否愿意将他计划写的这部有关斗牛的作品先在他们的刊物上发表,然后再出精装本。海明威当然乐意。但是海明威写出的文章太长了:先是写了六万三千多字,后来又增加到十万多字。杂志社本是希望他写一万字的。于是,在修改到剩下五万多字之后,海明威便请编辑、他的好友艾伦·霍奇纳(Aaron Edward Hotchner,1920— )帮他重组,因为他本人觉得已经无法压缩了,而且他又患了医生说的“干性角膜炎”的眼病,读一页原稿得花10至12分钟。在与海明威碰面的时候,霍奇纳明显感到海明威“心绪犹豫、迷茫而混乱”,还目睹他桌子上一排七种不同颜色的药丸,他在用苏打水一粒一粒地送服。霍奇纳直觉感到,这位大作家已经明显患有心理病症。

        海明威的这篇《危险的夏天》于1960年9月分三期刊登在《生活》杂志上。三个月后回到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后,海明威自己也觉得健康状况很不好,且视力也大大衰退。实在说,这段时间里,海明威更大的问题是他恶劣的情绪。传记作者肯尼斯·林恩指出:他“患严重的抑郁症已经很久了,因而很明显他现在不可能像过去许多次一样让自己慢慢恢复”。于是,11月30日,他由乔治·塞维尔斯医生陪同,以塞维尔斯之名住进圣玛丽医院,以免被人知晓他精神失常。经几次会诊后,医院给他做了一整个疗程的电休克治疗,仅12月,就多达15次。

        但是电休克治疗对缓和海明威的这一病症并没有维持多久疗效,病情仍然依旧。玛丽发现他的情绪十分异常。1961年3月的一天夜里,玛丽打开电视机收看《麦克白》,觉得这部片子很不错。可是海明威却说很恐怖,看不下去。4月的一天,玛丽下楼来时,见他站在客厅的前厅里,手中拿着一支他最喜爱的猎枪,面前的窗台上放有两颗子弹。在阻止了他的自杀企图之后,玛丽设法找了医生,送他去了附近的一家医院,给他服用了镇静剂。几天后,海明威又借故说要回家。小车刚一停下,他便抢在陪同的前面,冲进屋子,别人还来不及拦住,他便抓起一支猎枪,把一颗子弹塞入枪膛,调转枪口,对准自己的下巴。身边的人好不容易才扒开枪膛,取出子弹,护送他回到了医院。后来,经过新一轮的电休克治疗,情况似乎好了一些。但是最后还是出事了。

        1961年7月2日,星期天,早晨7点左右。起床后,海明威去厨房,拿钥匙打开储藏间,在那里选了一支12毫米口径的双管猎枪,装上两颗子弹,然后上楼到前厅,调转枪口,对准自己开了火……

        二

        海明威,一个浑身伤疤的战士,一个足迹既至花都、又及沙场的记者,一个喜好狂饮又酷爱狩猎、捕鱼、斗牛的硬汉,十足一副英雄的形象,人们似乎怎么也不能把他和自杀联系到一起,而且是在地位、声誉、财富、朋友、女友……都已无不拥有的辉煌时刻。到底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

        肯尼斯·林恩在《海明威传》中曾以约翰·弥尔顿对英雄参孙心理的描写来比拟海明威当时的心理:“我所有的希望已破灭:内在的天性∕似乎都已精疲力竭,无法施展;∕我辉煌的历程已尽,耻辱之旅,∕不久将伴我共度余生。”(任晓晋等译。译文将这段话译为“若要描述他此时此刻最后的绝望,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弥尔顿写给萨姆森·阿戈尼斯特斯那四行诗了……”其实,萨姆森·阿戈尼斯特斯即Samson Agonistes,乃是Samson the agonist,即“斗士参孙”之意,为《圣经》中的人物,而非弥尔顿的某个叫萨姆森·阿戈尼斯特斯的朋友。)

        的确,当时的海明威觉得,自己的创作已经差不多走到尽头了。

        海明威一开始就显示出他的文学天才。作为美国红十字会的救护车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他提供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的素材,书中既有战争又有爱情,充满诗意。随后,他的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战后“迷茫的一代”。西班牙内战时的四次经历,让他写出《丧钟为谁而鸣》,表现战争促成了同志的情谊。在古巴创作的《老人与海》虽然是一部中篇小说,作品所表达的精神,为他赢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此外他还有多篇短篇小说、话剧和非虚构作品,无不显示作者强烈的男子气概、冒险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情。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消瘦症、皮肤病、酒精中毒、视力衰退、糖尿病、血色沉着病、肝炎、肾炎、高血压、精神疾病等等,使他受尽病痛折磨。电休克治疗对他的抑郁症也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甚至连《流动的圣节》都搁下未能最后完成。典型性的事件是1961年2月的一天,一位华盛顿的妇女正在编这本书,让海明威写几句话,向刚就职的肯尼迪总统致以敬意。传记作者说,海明威“写了好几个小时,作了十几次尝试,但没有哪一次能达到让他基本满意的水平”,最后他竟“控制不住自己,哭了起来。在他看来,他的那份意味着一切的天赋如今已经抛弃了他”……就是这种绝望,使这位名人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勇气。

        三

        对自己才华的绝望可能是自杀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或基本的原因。海明威的死,不由让人想起他家中的另外几个人。

        海明威的父亲克拉伦斯·海明威是一位毕业于拉什医学院的妇产科医生,和一位家庭比较优越的女子结婚后,生有六个孩子,欧内斯特是他42岁时生的第二个孩子,大的那个女儿是在他16年前生的。和他的儿子一样,克拉伦斯·海明威身高六英尺,胳膊和腿都肌肉发达,胸脯宽阔结实;也和他儿子一样喜欢打猎、捕鱼。他不但自己一天到晚总是忙个不停,除了在自己的诊所为病人看病、上门出诊和在当地的一家医院兼职外,还为一家孤儿院提供兼职医疗服务,不愿静下来坐上几分钟。虽然在妻子跟前表现得懦弱,但邻居都看出他异常惧内,对孩子们却很严厉,不让他们空下来无事可做;如果看到孩子未能学会对付一道难题,他本来微笑的脸会马上沉下来,命令他们回房,甚至不准吃饭或者用皮带抽打,显示出一副暴烈的个性,并为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无能感到痛苦。据传记作家对他女儿的采访,分析认为,他可能“一直都患有某种受压抑狂的症状。他那突发性的火爆脾气、忘我的狂热情感、偶发的精神崩溃,曾两次需要‘修养治疗’,这些都是这种疾病模式中相对应的组成部分。这位个头高大、身材魁梧的医生总是心神不宁,向来都无法放松……”于是就导致最后在1928年12月6日,这个硬汉模样的男人拿来一把祖传的左轮手枪,将一颗子弹射入自己的脑袋。

        玛戈·海明威(Margot Louise Hemingway,1955—1996)是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孙女,作家大儿子约翰·海明威的女儿。玛戈身高六英尺,是一名成功的模特儿,她在20世纪70年代为法贝热公司(Faberge)的“贝贝香水”(Babe perfume)做代言人订下100万美元的合同,这报酬是一个时尚模特儿从来未曾有过的。玛戈的照片不但被刊登在《时尚》、《她》、《丽都》、《哈珀街》等女性刊物的封面,她还在1975年以一位“新美女”的身份,成为6月16日的《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同年9月1日,美国《时尚》的封面文章还称她为“纽约新超模”。此外,《花花公子》上也刊登过她的自传和裸体照片,她还上了1990年5月号封面。玛戈又是好莱坞的一名电影明星,曾在《口红》、《猎鱼者》、《内室》、《双重痴迷》、《不共戴天的竞争者》和《危险的货物》中演过角色,虽比不上那些大牌明星,也算曾辉煌一时。

        玛戈的事业如此成功,她的婚姻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和19岁认识的企业家埃罗尔·韦森(Errol Wetson)的婚姻,结果是离异。第二次与委内瑞拉人贝尔纳·福奇尼埃结婚后,她在巴黎待了一些时候,但婚姻也只维持了六年,他们于1985年离婚。

        像她的祖父一样,玛戈也爱好溜冰、钓鱼、射击以及饮酒;像她的祖父一样,她也患有抑郁症,另外还有癫痫和很多明星为使身材瘦小而酿成的厌食症,于是不得不长期服用镇静剂以及治疗癫痫和酒精瘾的药物。随着抑郁症的加重,在饮酒过度的日子里,两个亲人自杀的阴影总是在她的脑际挥之不去。她曾向《人物》杂志承认自己的精神病症状:“我喜欢跳舞,每周去两次工作室,但总是感到惶惑,觉得有人在我的身边。”1996年7月1日,这位41岁的女演员被发现死在她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的公寓,正是35年前她祖父自杀的前一天。验尸报告的结论是“急性苯巴比妥中毒”,属自杀。

        始终盘旋在玛戈脑际两个自杀的亲人是她祖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妹妹和弟弟。欧内斯特的妹妹厄休拉·海明威(Ursula Hemingway,1902—1966)是父母六个孩子中的第三个。她1925年毕业于美国最优秀的卡尔顿艺术学院(Carleton College),后来成为檀香山的一位著名艺术家,曾负责为夏威夷大学创建欧内斯特·海明威纪念奖和编辑海明威文集的工作。她和1923年结婚的银行家丈夫贾斯珀·杰普森(Jasper Jepson)生有一个孩子。因长期患严重的抑郁症和癌症,厄休拉·海明威在1966年10月30日服下过量的药物自杀。

        莱斯特·海明威(Leicester Hemingway,1915—1982)是欧内斯特最小的弟弟。他是一位作家,出版有六部书,包括他根据自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法国和德国的经历创作出的第一部小说《喇叭声》(The Sound of the Trumpet)。1961年,莱斯特出版了他兄弟的传记《我的哥哥欧内斯特·海明威》(My Brother, Ernest Hemingway)。此书让他获得作家的名声,也得到较好的经济报酬。莱斯特·海明威因患严重的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在经过多次手术而无效之后,于1982年9月13日自杀。

        四

        一家三代人中有五人自杀,据说另有一两个人也有自杀倾向。这使很多人感到迷惑:自杀是遗传的吗?如果没有遗传,那么为什么一家有那么多人自杀和倾向自杀?如果是遗传的,那么为什么家中另一些人不自杀:欧内斯特父母的第四个孩子,欧内斯特的另一个妹妹玛德琳·海明威(Madelaine Hemingway,1904—1995)活到91岁的高龄,她做过护理工作和口腔技师,还曾以富有才华的竖琴演奏家身份参与曼菲斯交响乐团演出。于是人们只好以“海明威魔咒”(Hemingway Curse)来表达对这一现象的迷惑。到底对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自杀该如何解释呢?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lm,1858—1917)在他1897年的经典著作《自杀论》中对自杀下的定义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冯韵文译)。在这部著作中,迪尔凯姆以大量的事实,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自杀与种族、遗传没有重大的关系,而与社会环境——如政治、政治危机、工作或生活变化确有密切关系。人的个性、气质是可能遗传的,所以,可能从祖辈遗传下来的也只有遗传的倾向,而不是遗传本身。迪尔凯姆的结论是:“遗传的影响归根结底至多是一种十分普通和不确定的诱因;因为,如果遗传的影响不能没有另一种因素的协作,以致只能在有了另一种因素的时候才发挥作用,那么这另一种因素就应该被看作是真正的原因。”这就使让人困扰的“海明威魔咒”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答。

        那么,欧内斯特·海明威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2011年7月2日,《纽约时报》发表霍奇纳的文章《海明威,遭联调追逐》(Hemingway, Hounded by the Feds)。文章在追溯了海明威的自杀情况后说,当时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说是因晚期癌症和钱的问题,有说是由于一个事故,还有说是和妻子玛丽发生争吵,但“没有一说是真的”。霍奇纳指出,是联邦调查局的严密监视,最终将海明威逼上了绝路。

        此前,传记作家和研究者都只是淡淡地提到联邦调查局。林恩的传记在详细叙述他自杀前的情况时,就只有一句话:“他对霍奇纳、玛丽以及其他所有能听到说话的人宣称,联邦调查局的人正在捉拿他。”现在霍奇纳的回忆,详尽而可信地再现了这一逼死他的主要原因。

        艾伦·霍奇纳是海明威最后14年的亲密朋友,曾著有海明威的传记《爸爸海明威》和《海明威和他的世界》两种。在《纽约时报》上的这篇文章中,霍奇纳回忆了海明威自杀前几天的反常行为。一天,他和海明威在爱达荷州的肖肖尼(Shoshone)碰到他们共通的朋友杜克·麦克马伦(Duke MacMullen),并让杜克驾车一起前往爱达荷的凯彻姆时,与往常要在这里的酒吧歇一下不同,这次,“因为海明威心感焦虑”,便不肯停留。于是他们发生了一段对话。

        “为什么这么匆忙?”

        “联调的。”

        “什么?”

        “他们一路跟随我们。你问杜克。”

        “唔……有一辆车从黑利(Hailey)出来,在我们后头。”

        “联邦调查局的密探为什么要跟踪你?”

        “见鬼了。真是活受罪。他们什么都窃听。所以我们才用杜克的车。我的车被安上窃听器了。什么都会被听去。不能打电话。信件也扣了。”

        静默中驶了几英里。当他们开进凯彻姆时,海明威悄悄地说:“杜克,往路边驶,把灯灭掉。”他瞧见街对面的一家银行,有两个人正在里面工作。“怎么回事?”霍奇纳问。

        “是审计员。联调局要他们来查我的账户。”

        “那你怎么知道呢?”

        “两个审计员半夜里怎么还在干活呢?当然是查我的账户了。” 

        霍奇纳在文章中进一步指出,海明威去世几十年后,联邦调查局有关海明威的解密档案显示:“在40年代初,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因为怀疑海明威在古巴的活动,就将他置于监视之下。此后好多年里,联邦调查局探员一次次报告他的行踪并窃听他的电话。监视一直继续到他幽禁在圣玛丽医院。且病房外的电话也始终遭监听。”可见海明威担心遭到他们的追逐,这是他所受的最严重的心理压力。就是这心理压力,使海明威心理崩溃,最后被逼上自杀的绝路。这是给海明威的致死的最终一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