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3月07日 星期三

    一部《天窗》,曾重创那颗年轻的心,几乎将日后的诺贝尔奖得主扼杀于文学的摇篮

    59年后,萨拉马戈失而复得之作终于出版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3月07日   04 版)
    萨拉马戈的遗孀皮拉尔·德尔里奥在《天窗》西班牙文版首发式上展示此书的原始手稿。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去世近两年后,葡萄牙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59年前“佚失”的一部小说手稿,终于由阿尔法瓜拉出版社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全面推出。

        《天窗》(葡文:Claraboia,西文:Claraboya)写于20世纪50年代初,以里斯本一座公寓楼为故事背景。31岁的无名作家萨拉马戈怀着对文学的“所有梦想”,写完了此书,然后托朋友,找关系,将手稿送入一家葡萄牙出版社,未获出版,手稿也不知所终。

        到了1989年,他已经成为了葡萄牙最知名和最畅销的当代作家,出版社突然打来电话,说刚搬完家,期间喜获《天窗》的手稿,问他老人家肯不肯赏个脸,还由他们来出版。萨拉马戈性格刚烈,断然拒绝,要回了手稿,并宣布有生之年不出此书。若泽·萨拉马戈基金会去年在一份声明中,解释了他当初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根源在于作者没有得到尊敬。”

        萨拉马戈的遗孀、西班牙女记者皮拉尔·德尔里奥现任若泽·萨拉马戈基金会主席。

        “他称之为失而复得之书。”德女士上周在马德里的《天窗》首发式上说,“他告诉我们,他不想活着时出版此书,但身后人可任意而为,只要对书好就行。我们都知道,我想萨拉马戈也知道,对它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出了它。”

        2010年6月,87岁的萨拉马戈在加那利的兰萨罗特岛去世,身后不仅留下了《天窗》手稿,还有早年写作此书时的多本笔记。德尔里奥展示了当年的打字稿,还有好几个写满构想与心得的笔记本。想必这不是为了急切地证明无人代笔,只是拿来给大伙看看。

        看什么?看出版商的无知、胆怯与怠慢,看他们如何差点毁掉了一个大有前途的葡萄牙文学青年。

        《天窗》投出后杳无音信,萨拉马戈灰心丧气,遂专注于新闻工作和政治活动,并于1969年冒险加入了葡共,成了地下党员。蹉跎了近20年后,他才重拾文学梦想。

        “因为这次冷落,萨拉马戈受了好大的折磨。他觉得,要是有人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交给你,最起码你也得有个回应啊。”德女士指出,话说回来,在当年处于萨拉查独裁统治下的葡萄牙,《天窗》毫无疑问是犯忌的,出版社没那个胆子。

        “对那个时代而言,这是本很艰难的小说。家庭本该是社会的支柱,书里却把它写成了蛇蝎的毒窝。有强奸,有同性恋,有虐行。20世纪50年代的葡萄牙能消受得起这些东西吗?我看不能。”德女士说,“我猜出版社是想压一压,等变天再说,可那时候没人想到萨拉查政权会持续那么久。”

        10多年后,萨拉查中风,无力视事,1970年死去。但独裁制度继续苟延残喘,直到1974年4月25日,不流血的康乃馨革命爆发,贫穷、黑暗的葡萄牙才迈入了自由、民主的大门。4月30日,葡共总书记库尼亚尔回到里斯本。次日全党过上了48年来的第一个五一节,50万群众集会于首都FNAT体育场,欢庆胜利。为纪念那一天,FNAT现已更名为五一体育场。

        萨拉马戈的小说处女作出版于1947年,名叫《罪恶的大地》(Terra do Pecado),描写农民的悲苦,在市场上很不成功,那一年他只有25岁。直到1980年,第二本小说《从地上站起来》(Levantado do Chao)问世,他才以新秀的姿态登上文坛。两本书相隔了33年。那段时间,“我没啥可说,所以啥也不说。”萨拉马戈曾告诉《纽约时报杂志》。现在我们知道了,这33年,他的文学梦做得相当憋屈。

        皮拉尔·德尔里奥透露,萨拉马戈活着时从未重读手稿,但他很清楚地记得其中的故事和人物。

        故事发生在首都里斯本的一座公寓楼,主人公是楼内的房客,包括鞋匠西尔维斯特,茹斯蒂娜和他残暴的丈夫,以及一个思乡的西班牙女人卡门。

        为配合此书出版,阿尔法瓜拉出版社制作了一部7分钟的小纪录片,从中可见,萨拉马戈本来为自己取了笔名“翁拉多”(Honorato),后来才将打字稿封面上的这个名字划掉,手写了“若泽·萨拉马戈”。

        去年年底,《天窗》的葡文版已在葡萄牙和巴西出版。

        西班牙《国家报》3月1日说,《天窗》虽然写得早,却令人吃惊地成熟,可以窥见日后巨匠直抵人物灵魂深处,呈现人生痛苦、梦想、卑鄙和崇高的非凡才能。

        1982年,《修道院纪事》(Memorial do Convento)出版,一举将他推上世界文坛,并最终为他赢得了1998年的诺贝尔奖。

        59年前,他将《天窗》题献给了姥爷埃罗尼莫·伊拉里奥。读书报记者不久前在萨拉马戈的回忆录《小记忆》中,读到了他姥爷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转译自玛格丽特·朱尔·科斯塔的英译本,休米哈出版社,2011):

        “我姥姥给我讲过她的新婚之夜,埃罗尼莫姥爷坐在大门外,手里攥着一根大棍子,等着那些嫉妒的竞争者,他们曾发誓,要来往房顶上扔石头。没人来,尽管如此,整整一夜(如果您允许我恣意想象的话),月亮横越天际,我姥姥躺在床上,睁着眼,等着她丈夫。天光大亮时,小两口终于相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