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菁霞)近年来,舆论对大学有各种各样的批评声音:自主权、行政化、合并与扩招、招生制度、大学排名、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术不端、财务问题……几乎每个话题都可能招来批评的声音,似乎中国的大学一无是处。可是,我们似乎听不到大学自己的声音。商务印书馆日前出版的《大学的声音》一书,对社会舆论的批评有了一个集体的正面回应。
该书由中山大学前校长黄达人教授出马,访问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21所国内一流大学的校长(党委书记),集中阐述大学的社会责任、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同时,他们也对舆论广泛关注的高等教育的公正性、高考制度、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高校办学自主权、行政化、教育经费与科研经费的拨付与管理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改革思路。
对于广受诟病的大学教学科研水平,校长(书记)们在承认差距的同时,也充满了自信,认为今天中国的一批大学,已经具有和国外高水平大学平等对话的实力。黄达人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大可不必“言必称希腊”,盲目崇拜西方。中国农大瞿振元书记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以前我们与国外大学交流,是做学生,现在更多是做同学。”北大校长周其凤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为社会进步、为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防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人才的支撑和科技的支撑,这个成就是不能够用我们没有诺贝尔奖得主就可以抹杀的。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方面。
就大学的行政化问题,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表示,“去行政化”的关键要看大学的行政权力是否尊重学术权力,在学术事务中是否依靠教授,行政机构是否真正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是否以学术优先和教书育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北师大校长钟秉林认为,行政化首先体现在大学和政府的关系,政府不能过多地用行政化手段管理大学,要尊重和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其次体现在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行政权力不能干涉学术权力,尤其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权上,不能完全由管理干部和职能部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