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3月07日 星期三

    畅销书点评

    一本非典型畅销书

    皮 特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3月07日   09 版)

        当《寻路中国》去年初出版时,读这本书的人在第一时间就可以下一个判断:这是一本好书,而且是难得一见的好书。但如果预测这本书的市场表现的话,恐怕多数人(包括出版者和作者)都不会太乐观。近年来,畅销书榜被励志、生活、保健等类图书占据,这些类别之外,如果不是书本身极具话题性(如朱总理的谈话录、乔布斯传记),或者作者有很强号召力(如韩寒、郭敬明),或者有“触电”之类因素拉动(如近期大热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能够上榜的,实在寥寥。事实上,目前每年出版三十万多种图书,好书所占比例即使不大,总量也还是不少的,但叫好继之以叫座的能有多少呢?一般所谓的好书,卖上一两万册,出版商和编辑就可以偷着乐了。而《寻路中国》是一本畅销元素明显不足的书:作者之前在中国没有名气,题材也不具轰动性。所以,读到它的时候,我心里想,这本书卖两三万册不成问题吧?然而,一年之后,《寻路中国》的销量来到了十二三万。

        “事实上,我们也没有想到它这么受欢迎,现在的销量,完全超出了最初的预期。”《寻路中国》的责任编辑张吉人告诉笔者。该书销售数字的曲线也与一般畅销书不同:第一,该书的销售不是爆发式样的,在一年时间内,该书的走势都非常稳定;第二,该书的销售也不是衰减式的,甚至在上市近一年的时候,销售曲线突然上扬,甚至出现了断货现象——原因是去年底今年初,各大媒体年度好书榜出炉,该书几乎都跻身其间,刺激了读者的购买热情。

        《寻路中国》热销的原因有迹可循。首先,该书备受媒体青睐,几乎所有媒体的图书版块都报道和评论了该书。其次,该书有很好的口碑,很多人是经朋友推荐购买这本书的。此外,在张吉人看来,该书引进出版的时机非常好。“如果是10年前或者5年前有这样一本书,读者未必有这么大的热情。经历了30年的改革和发展,大家都想知道,这一路走来,我们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现在人们都在谈论中国模式,事实上,《寻路中国》也是对中国模式的一种思考,只不过,它不是宏观的论述,也不是理论的阐发,而是采取微观的视角,是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来呈现一个宏大的主题。”张吉人说。

        至于营销工作,其实是比较省力的。媒体有报道热情,出版社予以配合就可以了。微博上该书是热点,出版社从旁推波助澜即可。此外,出版社邀请该书作者何伟(彼得·海勒斯)来华,到北京、上海等地做活动,对该书的销售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口碑书。”张吉人认为。而在笔者看来,也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典型畅销书。从其本身的特点来说,从其销售曲线来说,都不同于大多数畅销书。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了太多叫好而不叫座的图书,也看到了太多大卖特卖而品质平平的图书(如郭敬明,如张悟本),常常会发出市场不识货的叹息。所以,看到《寻路中国》的畅销,就有一种眼见有人鱼与熊掌兼得的欣喜之感。这样一本非典型畅销书的出现,实在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

        《寻路中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首先,它告诉我们,一本书是可以单凭内容品质行走市场的。更重要的是文本本身给我们的启示。“何伟的写作手法很值得我们的作家借鉴,《寻路中国》选择的视角,文字的幽默,都非常独到。另外,它的接受门槛并不高,对于普通读者,它是一部能够带来阅读快感的作品。”张吉人说。

        事实上,读该书时,我最大的感慨是:这是一本绝大多数,甚至是所有中国作家都写不出来的一本书。国内作家非虚构写作的能力是相当欠缺的。而且,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无力去把握这个时代,更不用说准确地把它呈现出来了。我们既缺乏这种能力,也没有这种勇气。

        是不是这样呢?

        就在笔者写这篇小文的时候,何伟的另一本中国题材的作品《江城》已经上市。《江城》能像《寻路中国》一样获得市场的成功吗?不管怎样,对于何伟的粉丝,可以通过《江城》进一步去体会其写作,去试着理解这个时代,是值得高兴的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