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舒晋瑜)对微博用户全部进行实名验证,是打击微博上的谣言、虚假信息,还是限制了微博用户的表达方式?2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2年《法治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法治发展与展望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分析了中国法治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正式发布了2012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0(2012)》。
法治蓝皮书指出,2011年12月,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北京市公安局等单位联合发布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要求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时进行实名验证。法治蓝皮书认为,对微博用户全部进行实名验证的要求,实际上限制了微博用户进行表达的方式,取消了微博用户进行匿名表达的权利。尽管这种限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微博上的谣言、虚假信息及买卖“粉丝”等活动。但是,对所有微博用户推行实名制将抹去微博服务与人人网、开心网之类社交服务的差异性,并有可能使得微博失去形成良性公众舆论的平台功能;同时,微博的自身机制可以消解谣言和不实信息的影响,并且现行法律提供的救济措施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所有微博用户进行实名验证以对微博用户的表达权进行限制,在法律上是否必要,值得推敲。
法治蓝皮书认为,微博实名制并不会解决相关问题,相反,它将制造出许多新问题,迫使微博服务商和监管者找出折中方案,这将削弱微博实名制的实际效果,并为中国的互联网法治建设带来新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