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2月22日 星期三

    干丝“滗”水,何“罪”之有?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2月22日   08 版)

        近日,一篇《语文教材“三宗罪”》的专访,网络和媒体竞相转载。作家叶开以“邪恶”“篡改”“造假”“蒙蔽”“罪恶”“伤害”等词语指斥教材删改名家名作,断言“教材编写者如果是真正的专家,他们一定能找到真正的好作品选入教材,而无需删改一字一词一句”。

        叶开特别举出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认为教材改得“非常之荒谬”:

        课文里提到“扬州干丝”,北京是煮了当一份菜吃的,扬州作为点心来吃的。茶馆外有人挑担子叫卖,客人要时,担主就把干丝切好装在一个碗里,把开水浇进去,用另一个碗一扣,倒过来,就把开水逼出去了。这个动作,朱自清用的是“逼”,常见字,且生动活泼。课文擅自改成了“滗”。这个字反而是生僻字,且“滗”指用像笊篱一样的东西过滤,而“逼”字,在《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里,就有把水“逼”出去滤干的词意。所以朱自清用词非常准确,还是个常见字。把它改成“滗”,就变成一个生僻字,而且这两个字的意思还完全不一样。

        教材中名家名作的用字该如何整理尽可以讨论,但叶开的议论至少有三点靠不住:第一,说此处只有用“逼”字才“准确”和“生动活泼”;第二,说“‘滗’指用像笊篱一样的东西过滤”;第三,说某词典“逼”字有“把水‘逼’出去滤干”的词义。

        “滗”,《广韵·质韵》鄙密切,训作“去滓”。普通话读bì,《现代汉语词典》释作“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滗茶、滗药(汤药)、滗米汤,许多方言都说“滗”,且绝不用“笊篱一样的东西”。扬州话也说“滗”,扬州干丝先用开水烫过,自然要“滗”去水再吃。朱自清说自己是扬州人,“一大堆扬州口音就是招牌”(《我是扬州人》)。他把“滗”写作“逼”,是因为自己母语里这两个字同音。这跟以下两个例句中他把“蹲”写作“登”、把“斗(鬭)”写作“逗”原因一样。你可以说先生这么写也没什么不合适,但至少未见得更“准确”和“生动活泼”吧:

        在这一个月里,我虽然在春晖登了十五日,但觉甚是亲密。(见《春晖的一月》。“登”,字当作“蹲”,《现汉》的注释是“比喻待着或闲居”。)

        分析一首诗的意义,得一层层挨着剥离去,一个不留心便逗不拢来,甚至于驴头不对马嘴。(见《新诗杂话·序》。“逗”,字当作“斗”,《现汉》的注释是“往一块儿凑”。)

        叶开所说的《现代汉语大辞典》真还没见过,《汉语大词典》“逼”倒是有一个义项注作“用同‘滗’”。这个“用同”说得极有分寸,指出有人将“逼”当“滗”用是曾有的事实(可见朱自清文中的“逼”就是“滗”字,两个字的意思并非叶开说的“完全不一样”),但又不承认“逼”是“滗”的异体字。

        据《扬州方言词典》(王世华、黄继林1996),扬州话的“滗”有去入两读:入声一读正与“逼”同音,去声则读如“闭”。编于上世纪30年代的《国语辞典》,“逼”字也另有去声一读。朱自清“滗”写作“逼”,用的是方言同音字,也照顾了当时的国语标准音。可今天还教学生将口语常用字“滗”读作“逼”或直接写作“逼”,用普通话读来是很不堪的。

        教材和课外读物不同,对名人名篇的文字处理应当允许有所不同。“滗”照朱自清原作写作“逼”,不知会让多少小学生像叶开一样望文生义;教材直接改作“滗”,省去了注释说明的麻烦,不是也没有影响叶开“语文考试成绩也仅是中等偏上”的女儿“两天”就看完“五十多万字”的《骑鹅旅行记》吗?

        教材对名人名篇的文字处理不可能全都十分妥当,但未必就是“造假”。正如本文引述叶开的文字,就“擅自”将“切生动活泼”改作“且生动活泼”,将“虑干”改作“滤干”,不管改得对不对,都只是为了讨论方便,而绝无“邪恶”用心的。

        江西省南昌市  魏钢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