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2月15日 星期三

    耳目一新与他山之石

    严由伟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2月15日   19 版)

        叶一舵教授的《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的力作,读后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可以引发读者对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思考。

        说它“耳目一新”,是因为我从未见到对台湾学校辅导50多年发展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并进行深入评述的学术专著。该书正是海峡两岸第一部对台湾学校辅导发展历史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学术著作,可以说填补了我国教育史、学校心理学史研究领域特别是台湾学校辅导发展史系统研究的一个空白。

        说它“耳目一新”,是因为作者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娴熟的综合性运用。通观全书,作者在详尽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严谨的“纵横贯通”与“史论结合”的研究模式,融合文献法、历史比较、个案研究、口述历史(访谈)以及现场考察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任务”、“阶段发展特征”和“标志性事件”为依据,以学校辅导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辅导架构为领域进行了纵横交错的梳理,理顺了台湾学校辅导50余年的发展脉络,第一次为读者清晰而富有逻辑地呈现了符合历史真实的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全貌。

        说它“耳目一新”,是因为作者为了保持历史研究客观公正的立场,将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的视野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每一步分析,每一条论证,作者都从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学校辅导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解剖。其开阔的研究视野、独特的研究视角无形中提升了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的时代感与历史纵深感。

        说它“耳目一新”,是因为作者以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史实与现状为依据,在对每个发展阶段的史料进行充分考证的基础上,对每一时期学校辅导的发展都做出实事求是的“历史价值认识”,并对50多年来台湾学校辅导的发展进行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从而总结出了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特点、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增进了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增加了研究的应用价值。这种史论结合的总结为剖析台湾学校辅导目前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梳理、总结和剖析,作者更深入地思考了台湾学校辅导历史发展经验对我国大陆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正是这种“梳理→总结→剖析→启示”的逻辑结构大大提升了该书的价值性和可读性。

        说它“引发思考”,是因为该书所研究的台湾学校辅导发展及作者对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特点、经验乃至问题的分析与总结对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极具借鉴价值。众所周知,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快。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从民间自发到行政主导,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扰。要在短期内解决这些问题与困扰以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对于正处在探索推进阶段的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经验不失为一个上佳的选择。但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受制于文化的差异,其借鉴意义相当有限。于是,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台湾经验就成了我们的首选目标。台湾学校辅导已经走过了50多个春秋,其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热衷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们,即便不到台湾,也能从《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中知晓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全貌并从中引发读者自己的思考。

        说它“引发思考”,还在于作者在该书的最后基于台湾学校辅导发展史对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所做出的极具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作者作为全国知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20多年来“专心、专一、专业”地致力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方面都颇有心得,在政策层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作者在分析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给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诸多启示时,在观念认识层面、政策制度层面和执行操作层面所作的思考与建议,应该说切中时弊,符合当前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真实和未来推进的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可以“攻错”。这些“启示”中的思考与建议,不仅富有建设性,也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值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也值得广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作进一步的思考。我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的研究及其出版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见林崇德教授为该书所作的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