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2月08日 星期三

    陈丹燕:那个答案到了40岁才找到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2月08日   08 版)
    著名作家,著有《陈丹燕青春作品集》三卷,长篇小说《心动如水》等,散文集《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等,儿童幻想小说《我的妈妈是精灵》等。曾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新闻奖金奖、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等诸多奖项

        刚刚听张秋林和曹文轩说话,我是蛮有感触的,因为我和他们有很多交往。认识他们非常早,我觉得在我们相识20多年以后,会发现有一些人变了,有一些人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些不变的人变得让人非常喜欢,我在20世纪认识张秋林的时候,他说他是21世纪的,那时候他一直在想他要做的事情,要为未来做事。曹文轩一直是有一点多愁善感的,我刚刚听他们说话,感觉真像一场20年的长途旅行,见到了这两个不太常见的事情,很高兴他们做的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他们的想法一直到现在我都非常赞同。刚才曹文轩说,我们这些书并不是想要写给孩子看的,我在写第一本儿童文学书的时候,只是想要和他们说说,我所经历过的东西。我猜大概我的作品从来都不是标准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也是它被这套《名家寄小读者》收进去的一个原因。在我自己的阅读经历来看,我从来没觉得我在小时候看的都是儿童文学作品,可能50%以上并不是。那些作品在我日后的成长过程中,给了我似乎更加持久的影响力。一个小孩正在看书的时候,并不是没看懂的东西就忘记,而是这些东西都像一个疑问一样留在他的心里。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如果这个问题是足够好的,一定会在某一个时刻被理解到——小时候看到的这个不理解的东西,原来是这样的。

        有很多我小时候看过的书,那个答案到了40岁才找到;或者到了50岁,那种描写我才认同——这个描写是对的。从个人的经验来看,也许是写给儿童的儿童文学,在他的儿童时代陪伴着他;但是并非专门写给儿童的优秀文学作品,在他小时候给他心里掉下一些疑问,这些疑问也许会在他心里保留30年,但这30年的过程,这个疑问是滋养这个人心灵的。

        我的孩子在美国上大学,高中毕业之后为了要选什么样的大学给他上,我看了很多美国的学校。一个朋友和我讲了一些话,令我印象非常深——“美国有两类大学,一个是现代的大学,另外一个是美国大学教育体制里很特别的,是美国的传统教育,非常小的学院,通才教育。12年级毕业,再做4年通才的教育,那里的孩子出来一定要读一个研究生,才能真正进入他的专业”。还是这个人和我讲,“在美国经济萧条的时候,通才教育的毕业生很少有自杀的,因为在后面的4年里,他受到了广泛的人类文明的教育,这个孩子在长大以后遇到巨大困难时,是这些看上去非常没有用的人文教育鼓励他走下去,让他在困难当中找到心灵的安慰,这个安慰在整个世界都不能给他的时候,自己的心灵可以给他的”。我们一直没有通才教育的传统,我认为可能后儿童时代的阅读,或者在儿童时代就可以开始的不是儿童文学的阅读,是这个方式让小孩可以不那么功利,让儿童的心里有相对结实的人类文明的基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