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2月01日 星期三

    《会稽耻》:多侧面呈现少年鲁迅“成长史”

    徐 妍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2月01日   11 版)
    鲁迅传“苦魂三部曲”之一《会稽耻》,张梦阳著,华文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35.00元

        迄今已有40余部鲁迅传问世,其中,不乏引起广泛反响的精湛之作。但是,如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所创作的《苦魂》三部曲之一——《鲁迅传·会稽耻》这样选取长篇小说文体、以经典小说为尺度、投放作者全部生命、细写鲁迅家世的《鲁迅传》,当属第一部。

        长篇传记体小说《鲁迅传·会稽耻》,作为《苦魂三部曲》这一巨大建筑的一期工程,并非满足于为鲁迅研究史增添一部传记,而是寄予了作者丰富的精神要义。从生命归属而言,鲁迅是作者恒久的精神导师;从生存方式而言,“大部头”是作者的幸福所在;从文体形式而言,长篇小说体是作者向经典致敬的方式;从小说语境而言,《会稽耻》是作者倾吐灵魂隐秘并回应当下现实的秘籍。阅读这部作品,人物形象、诗美和“绍味儿”构成了最具光彩的三大亮点。

        《鲁迅传·会稽耻》以清末绍兴为背景,讲述了光绪十九年(1893)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之间少年鲁迅的成长过程。少年鲁迅,自然成为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这样,鲁迅,不再仅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小说;不仅仅属于一般意义的小说,而且属于经典标尺的小说。那么,如何刻画少年鲁迅?这是作者不可回避的高难度问题。因为它既关涉人物塑造方法,也关涉人物塑造观念。由于《鲁迅传·会稽耻》相遇了解构主义和消费主义合流的时代,颠覆或娱乐历史人物的观念已然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小说偏不迎合各种时尚潮流,而是依据“大事不虚”的人物塑造方法:将传记的重头戏设定在家庭灾变后少年鲁迅充满苦难的成长过程,以刻画少年鲁迅独立思考、嫉恶如仇的主体个性特征,而且少年鲁迅“成长史”的几乎所有重要事件都有出处,显示了一位鲁迅研究专家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但是,《鲁迅传·会稽耻》的人物塑造方法又显然与其他《鲁迅传》不同:它尽情地享有并发挥了小说所独有的想象力,用作者的话表达就是“小事不拘”。因此,在《鲁迅传·会稽耻》中,一个新的、丰富的少年鲁迅形象借助于一个个虚虚实实的细节描写,在读者眼前重新诞生。这样的细节遍及其中:三味书屋对阵“小头鬼”;皇甫庄智战恶狗;小皋埠与琴表妹对谈《红楼梦》;谢德兴酒店观察世相;故家破败时夜读李贺;与周作人“同寝一床、同盖一被、合衿而眠……”等等。经由这些细节,少年鲁迅新增了多个侧面:天真、机智、诡谲、痴书、深情。这些侧面与少年鲁迅的主体性格一道,既合成了一个独异、丰富的少年鲁迅,也为《苦魂三部曲》的另外两部《野草梦》和《怀霜夜》中成人鲁迅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鲁迅传·会稽耻》将少年鲁迅“抗拒为奴”的精神心理的生成,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才牵连出众多性格各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进而呈现了清末国人的众生相。其中,性格耿介的周福清,宽厚、懦弱的周伯宜,谦和、木讷的周作人,慈爱、坚韧的母亲鲁瑞,哀婉、柔美的琴姑,仁善、谨严的老寿先生,阴冷、怨毒的“矮癞胡”,乃至旧式悲剧文人周四七、凶煞的衙役等,都给读者留下了过目难忘的印象。可以说,近现代中国转型之交中国人的群像,在《鲁迅传·会稽耻》中得以历史、鲜活地呈现。

        小说令人称道的除了少年鲁迅等人物形象,更有古典意味浓郁的诗美形式。《鲁迅传·会稽耻》所呈现的精致的诗化结构形式和醇厚的语言质地,不仅在鲁迅传记中,而且在当代小说中,实属少见。不可否认,小说在结构设计上,带有传统章回体的印记,但各个章节的内部和关联处又涌动、回旋着现代小说的诗化节奏。或者说,小说的结构设计是以具有经典品质的现代中国诗化小说为参照对象的。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萧红等创作的诗化小说结构,都在《鲁迅传·会稽耻》中留有踪迹。如果读者耐心阅读,就很容易发现:小说虽然以传记体的时间脉络作为经线,但同时又以古典意味浓郁的场景、氛围作为纬线,由此形成了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重叠的诗性空间。序幕绍兴古街的精致描写将世俗生趣的市井声和突兀而至的马蹄声混杂在一起,以一种玄妙的对比方式营造了开篇燠热的氛围,奠定了整个小说的总体叙述基调。然后,各个章节次第在诗化的节奏中错落展开,迂回、婉曲地表现了少年鲁迅命运的起伏跌宕。不仅小说的整体结构如此讲究,而且各个章节构思精巧。有的章节如叙事诗;有的如抒情诗;有的如风景画;有的如民俗画;有的如独幕剧;有的如小品文。但,无论哪种结构形式,都充溢着“苦魂”所隐喻的诗美——苦涩中的凄美。《红楼梦》语体的典雅、汪曾祺小说的淡雅、宗璞小说的清雅,但也源自作者对语言美感的追求和千锤百炼。据作者自述:他从中学时代起就因受教于散文家韩少华等名师,而对具有美感的语言产生了一种痴迷之情。第六章《娱园》中的各节:《冬雨》、《读<红楼梦>》、《春雪》、《女衫》、《雪罗汉》;第八章《归家》中的《梅雨》、《酒客》、《街市》等都仿若韵味悠远的古典散文诗。

        此外,“绍味儿”的描写,也是《鲁迅传·会稽耻》的迷人之处。小说如果以古典诗化经典小说作为标尺,就不可不看重民俗画的描写。而且,即便从小说的内部需要出发,也需要凸显“绍味儿”的民俗画。显然,作者深明此理。作者笔力劲道、耐心十足、心思细腻、情感真挚地为读者精雕细刻了一幅幅“绍味儿”的民俗画。序幕犹如一幅小说版的清明上河图,随着叙述者的移步换形,清末绍兴小镇的民俗风情,通过一个个精到的细节复现出来。饮食方面有各种“绍味儿”小吃——“茴香豆、鸡肫豆、盐煮笋、炒花生、豆腐干、咸螺丝等”;场景方面有各类“绍味儿”店铺——“水果连生”、“范小大麻花店”、“四一剃头店”、“王锦昌扎肉店”、“谢德兴酒店”等;人情方面有各层“绍味儿”人士——除周氏家族外、还有朱墨师爷、小商贩、小伙计、地保、衙役、酒客、看客……古街、台门、书屋、乌篷船、女吊、葬仪等等。联想到作者并没有绍兴生活的经历,真让人诧异:这番描写,需要投入多少心力,才能酿得这般醉人的“绍味儿”民俗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