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1月11日 星期三

    发现作者(10)

    出版社编辑抢稿之得失

    主持人:张大志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1月11日   17 版)

        上期谈了图书推广“标准件”,即在新形式下如何在线上线下两个角度进行有效推广。提起推广,不少年轻编辑总会有“如果找到出过书的作者可以在写作和营销方面省很大力气”的想法,本期我们来谈要不要抢稿的问题。

        2012年第1天,群里有作者宣传自己出新书了,而且是在自己的老东家出版的。很多作者被高版税或者其他条件吸引换社,继而因为与新出版社合作不愉快而回到旧合作伙伴去出书的不在少数。

        抢稿是省事儿还是费事儿?这对编辑是个问题。与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面对高端人才跳槽时所遇到的困境很相似,高薪诚聘吧,担心来的是个草包干不了什么,拒之门外吧,又怕损失人才企业失去发展机会。下面,我提供三个小工具,方便编辑对此做判断:

        一看以往作品质量(是常销型还是快餐型);二看未来出版潜力(未出版作品的质量,写作计划);三看换出版社原因(是新作者新领域还是为更高版税还是其他)。

        看以往作品质量:

        作者以前的作品能反映作者实力,如同之前业绩能反映应聘者的能力。如果想来出书的作者是谭浩强,编辑就不用犹豫了。作者的实力还能通过旧作的市场表现反映出来,大体上可分为常销书作者和快餐书作者两种。前者因技术出众、写作水平高而拥有大量、忠实的读者,后者多半因为市场炒作而短时间内销量不错。出版界滚滚大潮之中,真正站得住脚的是常销作者,而靠市场炒作、赶浪头出书的那些人多半是“其成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编辑应对快餐书保持警惕,同时多关注常销书作者的新动向。

        看未来出版潜力:

        像老板们常说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以往作品只能部分反映作者的价值,未来是否能有强力新作面世才是下一步合作的真正基础。比如2010年初某作者出了本包含“0 bug”字样的书,称多年经验积累,结果被高手认证出若干错误。如果此类作者想换社,编辑要慎重考虑:一来近年他们不太可能会有新作品,即使有质量风险也较大,二来可能会影响编辑自己的名声(读者可能会认为:“编辑判断力有问题!”)。在此方面,出版界比较成功的案例要算几年前王强的《圈子圈套》。第一部在清华社出版引起巨大反响,后两部“被转移”到了长江文艺社依然比较成功。

        此外,作者是否有完善的写作计划也能说明问题。

        看换出版社原因:

        HR经理总会问应聘者“为什么离开上家公司”,编辑与成熟作者合作时也要注意这一问题,无论是我们主动找到作者,还是作者主动上门联系。

        如同HR更愿意接受“因发展不顺”而非“给钱太少、老板是黑心狼”为离职原因的求职者,编辑也应该更关注“因新作品并非原出版社擅长领域”而非“版税太少、前编辑不给力”为换社原因的作者。其中逻辑是:因钱而来的早晚会因钱而离开(HR同样会拒绝只因高薪而来的求职者),我就见过为高出0.5%的版税而换社的人;对前编辑的不满很可能在新编辑身上重复——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不存在拥有全部资源的出版社。

        总之,看以往作品、看出版潜力、看换社原因可以让我们对是否要抢稿有个比较准确的判断。

        此外,无论有多少成功案例,我个人并不看好编辑抢稿这种行为。不只是道德问题,而是基于综合考虑。纵观国内外企业的发展史——高管跳槽成功者寥寥。“空降”高管开始多雷厉风行,但是最终取得良好业绩、全身而退的并不多,更为大家熟知的是“因水土不服导致离开”。很多作者换社之后不但没有保持原有作品质量,与新东家合作得也不甚愉快。成功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很多时候作者只在其中起到部分作用,也许这就是所谓“南橘北枳”。

        编辑老实做好本职工作,从头培养新作者也许时间成本高些,可从长远看来收益也更多些。

        下期预告:作为本专栏的最后一期,我想谈谈图书出版后销售情况不佳,未达到作者和出版商双方预期的情况下,编辑应该如何面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