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聂震宁:出版变成了我的人生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2月28日   07 版)

        2011年注定要成为著名出版家聂震宁备受关注的一年。年初,他在新年感言中透露,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重组上市的相关技术性工作已经完成,中国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呼之欲出。3月18日,在第二届出版政府奖颁奖大会上,他荣获“优秀出版人物奖”,并率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以39个奖项成为本届出版政府奖的最大赢家。6月,他率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以百种重点图书迎接建党90周年;7月,他在港澳两地主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辛亥百年”出版营销活动启动仪式。8月23日,他因为年龄原因卸任,将集团公司总裁的接力棒交给了谭跃。此后,他不时出现在行业协会的研讨会和高等院校的教育学术活动中,他的神态、举止、言谈,依然是那样的平和儒雅、睿智幽默。就在一年行将过去的时候,12月17日,作为我国新闻出版界唯一公益性基金会的韬奋基金会举行第四次理事大会,他当选为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新任理事长在大会上发表的履新致辞,让所有在场的人真切地感受到,韬奋基金会将要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人们不由得想起聂震宁离开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岗位时,在大会上那一番真诚的话语:“ 虽然我不再是集团公司总裁了,但我还是集团公司的一员,还将根据工作需要和责任所在,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集团公司的发展,不仅要做到帮忙不添乱,还要有所增色添辉。我的心将永远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在一起,和大家在一起……虽然不再担任集团公司的领导职务,但我还是全国政协委员,还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责,为国家文化建设特别是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我还是一位出版专业人士,会继续关注全行业的改革发展,继续进行新闻出版专业理论学术研究,还会在新闻出版专业教育上倾注自己的心血,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做贡献。” 

        其实他还想说:我还是一位作家,最好的作品还没有写出来,还要继续我的文学创作。这句话在笔记本上都写好了,最后还是被他省略掉,埋在了心底。

        他接手中国出版集团时,全集团的总资产是40多亿,年利润1亿,现在总资产达到80多亿,年利润3亿,出版物获奖总数、图书零售市场份额、“走出去”成果等,始终位居全国出版集团之首,并积极稳妥地完成了全集团的转企改制,大力开展跨国、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战略重组和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他个人出版了3本出版学专著,获得了韬奋出版奖和出版政府奖;在新中国60年优秀出版人物和优秀出版企业家评选活动中,他均榜上有名。

        从1981年从事文学刊物编辑工作到现在,聂震宁在出版行业已经有30年,30年角色变换,“出版成为我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变成了我的人生”。

        任总裁:执著、清醒、坚定

        在8月23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干部大会上,中宣部领导在讲话中指出,这几年来,集团公司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出版主业不断壮大,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切实加大出版经营工作力度,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认真加强数字化出版和信息化建设,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走出去”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重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人才梯队建设迈出新步伐。集团公司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发展我国出版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宣部领导对聂震宁在集团公司组建、改革、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给予充分肯定,对聂震宁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政策理论水平、敬业精神、学习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工作实绩、实践经验、研究成果以及作风为人都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他在集团公司的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为推进集团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会场上,集团公司的同志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聂总表达了感激之情。

        聂震宁对这些并无丝毫夸大的赞誉之辞,有着清醒淡定的认识。他在会上发表感言时用了大量篇幅表达对组织和同事们的感激之意。他说,组织上给予我信任,委我以重任,给我许多帮助和支持,我对此铭感在心,难以忘怀。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一直给予亲切关怀指导,中宣部一直给予正确的领导,这是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保证。他尤其动情地感谢全集团的同事们。他说,个人力量总是渺小的,成绩应归于大家。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这个巨人,就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把这些历史悠久、品牌响亮、发育成熟的出版发行单位整合起来,能否统一得起来,能否坚持得下去,能否使整体效益大于累加之和,能否又好又快发展……”上任之初,面对这种种疑问,聂震宁却大有迎难而上的气概。他始终记得集团成立时一位领导同志的叮嘱:只许成功,不许不成功;即便不成功,也不许失败。 

        在出版行业集团化建设中,聂震宁最早提出“三个中心”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即:集团公司是全集团的战略中心、管理中心和资产中心,所属企业则是产品生产服务的研发中心、经营中心和利润中心。科学的定位清晰界定了各自的核心业务和主要责任,两级法人体制分清了各自的权责利。多年实践表明,“三个中心”理论符合出版产业实际,行之有序而又行之有效,既保证了集团公司有序管理和集约化发展,又保证了所属企业经营的自主权和发展活力,有力保证了上下两个积极性的形成。

        科学的理念和做法来自于他对出版业经营管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得益于他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思辨风格和宽厚态度。他用文化的价值理解出版,用产业的规则经营出版,用人文的情怀光大出版。“出版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文化,是传承知识、创造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把文化传播久远,推广开来。但是——”他发表意见的方式常常会有“但是”出现,他努力要做到辩证看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强调终极目标而不顾现实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出版业要做强做大,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确实需要通过产业路径和市场方式来经营发展,要用产业之舟到达文化的彼岸。”

        “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出版业的发展壮大首先要实现出版主业的发展壮大。如果出版企业的经济实力增强了而出版主业却衰落了,这就是没有做好,甚至是失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一直坚持在挺拔主业的前提下寻求产业的多元发展。”“挺拔主业”这是当前我国出版业的高频语词之一,据我们所知,这一语词是聂震宁1999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任上首先提出并见诸于媒体,现在也成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

        在集团公司挺拔主业的同时,聂震宁并不曾忘记集团公司在战略管理和资产经营上的直接责任和提高综合实力的重任。近几年来,集团公司在战略重组和资产经营上佳作迭出,令业内有目不暇接之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应该是中国出版业层次最高、出版总量最大的一个出版集团,同时还应当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产业能力。把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出版传媒企业,是我们的既定目标。虽然目标很宏伟,很不容易达到,但是,作为中国出版业的‘国家队’,却是责任使命所在,应当坚定不移地去追求。”

        出版家:努力成为韬奋精神的传人 

        在12月17日韬奋基金会第四次理事大会上的致辞中,聂震宁饱含深情地说道:“此时此刻,我们十分怀念邹韬奋先生。韬奋先生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他在新闻出版工作中所表现出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人民,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出版思想,努力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宏伟理想和‘正确处理事业性和商业性’的科学态度,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事业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韬奋精神,努力成为韬奋精神的传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为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早在5年前,聂震宁在一次题为《出版的精神》的演讲中,就从张元济、邹韬奋、周振甫,到美国兰登书屋创始人塞尔夫、俄罗斯19世纪出版家绥青、美国出版界编辑元老马克斯韦尔·珀金斯进行了一番回顾总结,他指出,无论是在出版业,还是编辑出版学研究或编辑出版专业教学中都要讲出版的精神。高尚的出版精神,是出版之本,是出版之魂,是出版之精要,是人类文明中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出版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从事出版30年,在聂震宁的心目中,怎样才是合格的出版人?聂震宁回答说:“应该是在出版的内容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应用的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做出应有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要高举文化的旗帜,坚守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事自己的出版工作,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如果赚了很多的钱,但与出版业发展无关,当然不能算是出版人,可能是一个商人。反过来,出了很多书,却亏得一塌糊涂,也不能算是合格的出版人,大约是一个文人。或者出了很多书,也赚了不少钱,但都是平庸书甚至是劣质书,弄出许多文化垃圾,更不能算是合格的出版人。还有,职业道德低下,市场行为不端,当然也不是合格的出版人。”

        很显然,聂震宁的许多行为与其说是在做出版,不如说是在做文化,在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然后在这些更为广阔的文化和社会的意义上凸显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存在的意义和价值。1999年他发起“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评选”并组织出版丛书,2001年他发起“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并出版每年度丛书,2003起他主持“中国文库”联合出版项目,2008年他提出读者大会的创意并组织实施,如今,“以读者为中心,以读书为平台,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读者大会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在读书界、出版界和众多读者中已经产生广泛影响,也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每届全国书博会的一项标志性活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从2003年起,每年他都有若干提案引起社会和行业的关注,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立出版“走出去”的政府补助政策、建立国家出版基金、建设出版物市场秩序、文化扶贫助教等政府和行业重要举措中,他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一些出版专业文章和言论常常引起行业内的关注和讨论。今年初他的《加快出版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必要性、紧迫性和着力点》一文,在《现代出版》杂志发表,经《新华文摘》转载,颇受业内人士赞许。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在《出版广角》开设“聂震宁断想”栏目,至今一些业内人士还记得当初阅读时的感觉。新世纪以来,他先后出版了《我的出版思维》、《书林漫步》、《我们的出版文化观》三部出版学专著。而这些文字,又都是在他当社长、总编辑和总裁的繁忙业务之余写就。

        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聂震宁的种种看似并非直接为自己所属企业作贡献的行为,不仅为社会和行业做出了有益贡献,却也同时提升了他所在企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也许,这正是人们称他为出版家的深层次理由吧。

        作家:重新开始文学创作

        20世纪80年代,聂震宁是一位著名的青年作家,《长乐》系列小说以及《暗河》等名篇使他扬名文坛,并获得中国作协颁发的首届庄重文文学奖。他的很多作品,既有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严肃探讨,又有对人生意义的深情叩问,既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现实关注情怀,又富于冷静而睿智的哲学思辨。

        90年代,他从一名普通编辑成长为漓江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广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兼副总裁,2007年又担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从此,聂震宁差不多把文学创作放下了。担任漓江社副总编辑的第一件事,便是约请冰心担任总主编,萧乾、袁行霈、黄宗江、李凌等担任分册主编,开展大型丛书《文科知识:百万个为什么》的撰稿工作。丛书获得了当时全国图书最高奖的中国图书奖一等奖。自那以后,出版成为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变成了他的人生。但是,文学一直是他的理想,只是这理想的种子发芽后,却被深深地压抑着。

        多年来他一直专心于出版业的实践和研究,几乎淡出文学界。但文学界许多人并没有把他忘记,大家不时会遗憾地说:多了一个出版人,少了一个有特色的作家

        其实,他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他书写的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如果分为起承转合,那么聂震宁正写到转这一部分,正在朝着辉煌的顶点转。作为作家,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是他倾注了最多心血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和大家一起写的。”他动情地说。

        离开集团公司总裁岗位的聂震宁,一定会重新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这是许多人的期盼。

        我们问他是否继续未完成的“长乐系列”,抑或就把自己的经历当做素材开始新的创作。他不置可否,但说了一番很文学的看法。他说,一些作家因为远离而对故土产生了新的感觉。比如福克纳就把“邮票一样的小地方”约克那帕塔法县描摹得名闻世界,比如鲁迅在北京依然把鲁镇的人物刻画得那么深致,比如沈从文在远离湘西的都市把边城的风情抒写得那么鲜活。聂震宁会以如此方式回归文学吗?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相信,他必定会在文学上有一番新的表现。  

        尾声:两条不归路

        眼下聂震宁又一次面临着选择:出版或者文学。当选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后,他在大会上郑重表示:“担任本届理事长,让我既感荣幸,又深感责任重大。基金会工作对于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今后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工作,勤于奉献,努力不辜负大家的重托和厚望。”他历数基金会将要开展的工作:新闻出版业高端人才培养与奖励,支持专业院校重点专业并建立奖学金制度,开展学术理论研究和韬奋思想研究,搭建全行业的公益活动平台,还要在业内外、海内外组织捐赠,搞好基金经营,发展壮大基金会事业。如此下来,他还能静下心来写他的小说吗?

        他淡然一笑,说:“当年著名作家李国文为我的小说集《长乐》作序,说文学是我的一条不归路,现在看来,出版是我的另一条不归路。两条不归路怎么走?往后可以顺着走了。作家做出版,出版人写小说,只要乐在其中,往后大概是能够得兼了的吧。”他还说到了邹韬奋先生的写作与出版两不误的掌故。

        这位写过南方一座小城许多快乐故事的作家,是应当继续写下去的。这位把出版看成是自己的人生的出版家,是应当不会离开出版界的。

        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让我们祝愿他!

        (本报记者 舒晋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